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信息课堂生命活力的几点探索

作者: 朱瑞晶 发布时间: 2020-03-14 阅读:( 5948 )  

Ⅱ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信息课堂生命活力的几点探索

在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其中,怎样弥补教材“相对稳定”带来的不足?怎样创造性的解读教材?怎样合理、有效、个性化的利用现有的教材?怎样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已切实的摆在了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我们必须以现行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依托,挖掘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拓宽、加深、或重组,并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开放式的利用,以更好的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在此,我仅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与一线的同行们共同商讨。

  一、增——从拓宽的侧面上开发教材

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定的体系。可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信息学科,教材中选编的训练任务,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不可能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就需要我们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添加相关的资料,找到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点,以建构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到学有联系、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信息课堂的生命力。

1、在学前增

记得在我教学《画梅花》一课时,为了更好的落实已有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突出“学会用刷子工具画梅花”这一教学重点,解决“运用刷子的不同形状画出梅花枝干特点”这一教学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利用,在原教材已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前信息搜索的内容。这是(课件出示)课前学生搜集的关于梅花的产地、花期、和花的颜色等方面的信息;这是(课件出示)我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搜集到的梅花的图片、影音、动画、诗词文本等素材的网址,这是我以“梅花”为主题,进行加工整理制作的主题资源库。有了这些资源做教材的补充成分,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

2、在学中增

我们以第一册第19课《由我来着色》为例(出示教材任务一、二、三),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着色的方法后,结合教材中前面所涉及到的训练内容,增加了这样一项综合训练(演示课件),这(课件)是创作素材,课上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绘图方法进行创作。这是(课件)学生设计的作品。这一训练,通过让学生借助增补的素材,整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美好的愿望进行创作。这就给学生留有了自由尝试、自主探究的空间。激起了学生智慧的波澜,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知识奥秘的情趣,激活了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记得听过一位教师教学第二册第32课《网上信息的搜索》时,课上教者在落实了教材中“关键字检索”、“分类目录搜索”和“网络实名查找”这些知识目标的同时,还在教材原有训练基础上灵活的增补了与目标相关的搜索比赛活动,促使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状态,使宁寂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3、在学后增

过去,教材是学生的整个世界,现在,整个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小学生年龄小,实际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为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容易与文本进行对话,站在自身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并把它看作是与人生相关的东西。我经常在课后增补一些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如:学《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我建议学生走进生活,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身去体验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过程,学生经过亲历亲为后对“信息”的概念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信息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又是应用最广泛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认为,我们教师只有拓宽信息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领域,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删——从浓缩的侧面上开发教材。

1、从章节处删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咱们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点分布情况表,四册书共8个主要部分内容。其中关于机器人教学是教材改版后新增的内容,机器人虚拟环境的教学虽然在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全面铺开,各种创作竞赛活动也已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对于我们县区实验校的学生而言还是新生事物。虽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充满了好奇,甚至跃跃欲试,但是基于学校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科技创新意识滞后等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教学中教材所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就只能被迫删除了。这部分内容的删除与前面的在章节中删除的情况相比,确实显得被动了一些,但却也是我们因地域不同,因条件不同而引发的用教材的实际情况所在。

当然,不是说这部分内容删掉了,教学就静止了,在删除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校情、班情灵活地设计了一些冗余的素材,引导学生去粗取细,取伪存真,把删简的过程开发成可利用的教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内容删减后,我们及时申请参与了中央电教馆的Think.com平台的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学习内容。)

此外,我们还注重因校情、班情不同,而对教材中学习任务做适当的删减调整。也就是下面我要说的从任务中删:

2、从任务中删

我觉得,在对《指导纲要》精神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简化头绪,在不改变现行课程结构、课时、教材体系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原则,对现行的市编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

(投影)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二册第四课《做一名出色的小编辑》一课,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文件的打开方法;

2·学会插入文字和删除文字;

3·掌握文字复制、粘贴、移动的方法;

4·学会查找与替换的操作。

在4.1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我将“查找与替换”这部分内容设计得有声有色,但是还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无限热情,因此在走进4.2班课堂后,我便放弃了引导学生进行“查找”与“替换”的训练,删除了这部分内容。不是说学生不感兴趣就不学了,而是因为我觉得,四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word,对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对这样两种使用率极低的工具,完全可以先放一放,或把这部分知识调整到以后再学。

三、换——从教学情境中开发教材

1、为落实目标而换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我想,实现这一目标,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使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不仅成为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养成良好信息文化、形成信息素养的过程。

我们打开教材,看第一册第十七课中学习任务(二)的教学目标是“学会使用刷子工具”。这是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范画,(出示书中图)对于刚刚接触画图板的三年级孩子,画图时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画准猫的形状上,而忽略刷子工具的用法,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掌握用刷子的不同形状画图的方法。基于这种想法,为了更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选择了结构简单,特点突出的梅花作为训练内容(出示图)。如此更换了教学内容后,使学生在掌握绘画方法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为激发兴趣而换

我们在备课时都有一种感触:拿过教材,面对说明书一样枯燥的文字,面对抽象的理论概括,实在激发不起研究的兴趣。我们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的学生面对静止的教材又会作何感想呢?针对这种现象,我想到了学生的语文教材,想起了我曾经有过的8年的语文教学实践,那时是全国著名教师李吉林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我,并帮助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次次取得了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现在,它又提醒了我,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情境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我们的信息课堂呢?就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指出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这就告诉我们:情境最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最易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觉去思考解决问题,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易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在运用教材时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在尊重原教材训练目的的同时,设计了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训练替换了原有的任务,教学时,或是在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或是将故事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情趣。

举个例子,信息教材第一册第十九课《由我来着色》,如果我们依据原教材的训练任务进行教学,就很难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活跃在课堂。因此,我在课上,本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出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情境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思想教育点,用以下几处情境训练替换了原教材的内容:

情景一:

上课伊始,我先用影像替换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导语,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播放课件),把学生带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生活中,把色彩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并为下面新课的学习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情景二:

 (播放课件)把学习任务(一)(出示教材任务一)“给小房填上颜色”,换成了在故事情境中(出示小头爸爸红绿灯图片)为红绿灯填上颜色。并在此处增加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细心观察等习惯养成教育的教学设计。

情景三:

(出示任务三)在学生自学学习任务(三)放大工具的使用方法时,我用(播放课件)“给蝴蝶着色”的训练替换了原教材中“用放大工具给啄木鸟填色”的学习任务,这部分内容的替换,通过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放大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对蝴蝶的结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情景四:

用“给不同季节的房子着色”这一训练替换了原教材中“给小树穿衣服”的训练,这一训练的替换,不是说原教材的训练内容不恰当,而是考虑到原教材中的这项拓展练习与整个教学情境不能融为一体,而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不紧密。替换后的训练任务中,还隐含着这样一句话: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们在填色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图中的文字培养了细心观察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中我将以上情景串成这样一个故事:小头爸爸一家买了一幢新房子,在父子俩去新家的路上,贪玩的大头迷路了。小头爸爸四下寻找时,却遇到了不亮的红绿灯,后来小头爸爸终于在一片花丛中找到了大头,大头正在为一只无色的蝴蝶做彩色衣服。父子俩带着重逢后的喜悦一起看到了新房子,并想象着新家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象。

像这样的为创设情境而更换教材中训练任务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做一名出色的小编辑》中,我创设了鸡大婶招聘蓝猫和淘气做电脑小编辑的故事情境;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与翻转》时,我创设了帮助猪八戒找花果山的故事情境等等。

当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因年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我们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低年级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和游戏情境,中高年级可以创设现实情境等。

四、探——从实际问题中开发教材

 1、从问题中探

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必须强调问题性。没有问题的学习是盲目的、至少是低效的学习。我觉得,严格地讲,没有问题的学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问题可以由教师依据教材巧妙设计,像我在教学《做一名出色的小编辑》时,就教材中“复制粘贴文本”时创设的问题(课件),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冒出的。我认为,这些问题设计过程的本身就是对教材开发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错误中探

我认为,教师在开发教材时,如果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认为“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因为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心理矛盾,调动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愿望,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教材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错误。有时候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学生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设置“人为”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错误,错误点可以是技术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知识领域的,甚至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常识性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就生成的问题或处理,或拓展,或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那么课堂的概念就会得到有效拓展,教材的活力也会得到焕发,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将会得以体现。

我们还以《由我来着色》一课为例,原教材中训练学生掌握着色方法的例图是两个小房子,很显然,给房子着色很难创造错误点,而当学生们给红绿灯着色时,我看到同学们填充颜色的方法基本正确,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将红绿灯的位置选错,(出几幅错误片子)有的同学填成了红绿黄,有的填成了黄红绿等等。各位听了不免会觉得这是一个幼稚而又可笑的错误,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错误却在我们的课堂上真实的存在着。分析了一下原因,我发现这个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对不常见到的红绿灯缺少观察。即便是居住在城里的孩子,也有人没有对此特别留意过。我觉得,这个错误就带有明显地域特色。也许这一问题在久住大城市的孩子中就不会发生。而这一错误恰恰在我们的课堂上生成了无数新的问题。借此,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引导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掌握修改错误的方法。使信息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五、创——从教材的空白处开发教材

1、在教学目标处创

这是教材《由我来着色》一课的教学目标(出示),大家看到三个目标都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我觉得,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都要尽可能的使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整合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以我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运用填充工具着色的方法的同时,初步了解简单的色彩知识,并学会使用放大镜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生通过填色练习,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画图工具的操作简便,探索色彩与生活的联系,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新的教学目标的揭示,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融合,为学生解决问题,构建新知指明了方向。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生成了新的学习文本,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方式、方法上创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中小学阶段“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其教材的使用具有特殊的灵活性。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和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将教师和学生置于跟教材“等高”的平台,我们教师就应该根据新课改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主动参与到有着自己独特印记的“班本教材”的建构之中,形成属于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教材,让一粒粒充满创造活力的种子应时而发,顺时而生。

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编老版本教材第二册学完后,在总结操作方法时,有一位学生家长为了方便小孩记忆,使其能熟练的操作,和小孩子一起将这册中所有的动手操作步骤编成了顺口溜。后来这顺口溜又在全年级中推广应用,事实证明收效甚佳。这个例子同时也提醒了我:生成新的文本可依靠学生、家庭、社会或教师群体力量来进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最优化。之后,我们依据此法,给每课中的操作方法都编制了儿歌(投影出示),使之成为教材的有利补充。  

提到在方式、方法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使我想到了目前在我校以及我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校机器少,班级学额大。致使学生在上机训练时出现了纪律差,教学内容得不到很好地落实等现实问题,基于这一现象,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学习了大家的好经验、好方法,也注重了合作训练任务的设计,在原教材中加入了“小组合作打比赛”等竞技内容。将全班同学按信息技能、性格特征、学科知识差异等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做好组内分工,分解教学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又使学校机器少,班级学额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