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关于《征集走向卓越—— 基于名师工作室名师成长启示录》稿件意见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12-16 阅读:( 8574 )  

5e0991dab3e53.png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党和国家为了于步入世界教育强国之列,决定在2035年前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队伍。为此,教育部2018年发文《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文中表述了“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等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训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这给研究院提出了极好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已凝聚了全国数千优秀的名师工作室,其中包括数以百计的由正高级、特级卓越教师(有些已是教育家型的教师)主持的工作室在引领、推进教师从骨干走向卓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过去几年我们已出两本书: 《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名师工作室成长的足迹》。对于及时总结推广名师工作室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有中央的指导和教育部的引领及要求,我们把握这一有利的机遇和挑战,决定编撰出版《走向卓越——基于名师工作室名师成长启示录》学术专著,并计划于2020年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第三届博览会上(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光明《教育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语文教育报刊社、兰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作为精品展出,同时也作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的一份献礼。

本书要求呈现本工作室在引领推进教师从骨干走向卓越方面的显性成果,特别是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引领与推进本室成员从骨干走向卓越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些关键环节是如何研究、突破、取得成果的。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学习本书后从理念上得到明显的提升、从实践上可以借鉴。(而不是本工作室岗位专业上研究的成果,也不是工作室学习研修活动过程的逻列叙述)。

本书稿于2020年3月1日前研究院秘书处,入选书稿将于2020年4月底编辑加工完毕送交出版社。字数5000--6000字/篇,除题目外,只设两级标题,题目用4号字黑体,正文用5号字宋体。

书稿及作者联系方式发至邮箱;特推荐三篇作为样张供参考。


邮箱号

联系电话:15601003668

联系人:徐安德

 

2019.12.16

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


用“四招”提升名师工作室培养成效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正高级特级教师 李彰有

江宁区教育局为了加快名师队伍建设,2018年7月批准成立了区首批名师工作室。由区内外26位优秀老师组成的“江宁区高中政治李彰有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立以来,针对成员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目标不明、成员被动发展动力不足、工作室研训缺乏系统设计主题不强、工作室活动封闭格局不大等问题,不断积极地探索,采取规划定位、简报驱动、专题研训、联动共享这“四招”,对内凝聚驱动,对外辐射示范,助推成员的专业发展,提升工作室的培养成效,取得了不少显著成绩。近一年间,成员已发表论文19篇(核心期刊5篇);区级以上业务获奖23人次;开设区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9人次;李彰有被授予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师最高荣誉称号“斯霞奖”;张丹凤在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连获一等奖,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洪娟在南京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戚昊苏在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评选中获二等奖;吉波人等9人获区级表彰……如今的工作室,已初步成为名师孵化的基地、示范引领的中心,成为名至实归的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成为区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

 一、成长规划,定发展之位  

“由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本工作室的目标定位。面对一些成员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目标模糊、定位不当等现状,工作室做的第一件事是不遗余力地为成员“定调子”,帮助成员“定位”。所谓定调子,就是帮助成员认清自己现在所处的专业发展优势和所处阶段,清楚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始点,并对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如何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工作室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成员发展规划书》,指导成员辩证分析个人优势与短板,并制定具体可达成的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骨干层次目标、读书学习规划、师德提升规划、学科发展规划、教育科研规划等),以及学年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工作室成员、秦淮区优秀青年教师戚昊苏说:“未加入工作室以前,我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区或者市学科带头人,定位模糊不清。现在工作室给予成员更多的量身定做的指导和要求,制定和落实切实有效的规划,我的专业成长目标清晰可鉴——先在一年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再过三年力争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核心成员、市带头人王兴刚说:“以前的我是随遇而安,在工作室帮助我准确定位了发展目标之后,自己好像站在新的起点,开始了追求卓越向名师看齐的征途。”

针对许多成员诸如“名师名在何处”“怎么能成名师”之类的成长疑惑,工作室主持人对此专门为成员开设了《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着眼点》的讲座,由优秀走向卓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还需要认清自己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确立预期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教学模式,这是成为名师的标志。若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入自己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出和形成反映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观点,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若把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成功的教学经验予以理论升华,就是自己的教学主张。若有一套能够反映自己教学主张的有效的教学操作模式,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若把自己的教学主张、独有的教学模式和自身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打上独特的个性“烙印”,就是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今的工作室成员,每个人都在着力把教育理论和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打造自己的教育名片”。工作室成员彭功军,把做科研型教师作为目标追求,已基本形成“研究引领教学”的教学主张。

二、工作简报,发驱动之力

许多名师工作室成立后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成员动力不足被动发展,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沦漪。名师工作室不是行政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同伴互助”的关系,督促成员发展不能用命令等简单的方法,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成员内驱力。用什么抓手驱动成员不断发展合适呢?本工作室找到的好办法是“吹号子”,就是主要借助《工作室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各位成员在专业成长上所取得的成绩。精心编辑的简报分成“成员成果展示”和“工作室运行纪要”两部分。“成员成果展示”展示成员的教育教学业绩,分成业务获奖、论文发表(获奖)、公开课(讲座)开设、课题立项(结题)、成果推广、综合表彰、媒体报道等栏目;“工作室运行纪要”包括专题研训、外派学习、工作推进记事等栏目。简报的后面还写上一些激励性的名言,如“也许你做的事情看不到成果,但是不要害怕,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简报在工作室QQ群上不定期发布,在微博、微信群上每月各发布一次电子版,半年出一期纸质版简报。比如工作室的第一期简报的“成员成果展示”栏,既报道了工作室论文的发表者,也写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刊物发表的是什么文章;既报道了公开课(讲座)的开设人,也写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设的是什么内容什么级别的公开课(讲座);既报道了业务获奖的人,也写明在什么时间、获得哪方面的什么业务什么级别的奖项。简报于工作室而言,主要起到成员发展档案的功能和对外交流宣传的效果。对成员而言,简报则主要是展示成员教育教学业绩和教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对成员的一种动态评价过程评价,驱动成员相互比较、比学赶帮、学长补短,促进成员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工作室成员殷庆丽说:“我以前被动的态度主要是与自己的惰性和没有过高的追求有关,每次看到简报上报道的成员业绩,提醒我必须正视差距改变自己,做一个与大家共同进步的人。”

三、专题研训,解工作之惑

名师工作室的专题研训不同于教研组、教研室的日常教研活动,开展研训要着眼于解决成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成员的发展“清绊子”。工作室成立以来,选取成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设计确定了议题式教学、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八个统一”、成员专业发展等研训主题,开展系列专题研训。这些高端研究和针对性地培训为成员析难解惑,清除成员工作上的绊脚石,有助于成员迅速成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实施以来,怎么开展议题式教学成为政治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当然也是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工作室聚焦成员困惑,开展了以“一节课型演示、一个专家点评、一场专家报告、一番感悟分享”为活动内容的政治议题式教学研训活动。特别是江苏省教研员顾润生开设的《议题式教学的理解与开展》的专题讲座,使大家走出了议题式教学的误区,正确掌握了议题式教学的教学策略。2018年12月的区市政治优质课评比,议题式教学成为赛点。本工作室洪娟、周天航因已进行过相关培训,对议题式教学了然于胸,从容赛课荣获区一等奖,洪娟还在南京市28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工作室以《贯彻落实“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为主题进行研训,共议如何贯彻“八个统一”,共商怎样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一个专家解读讲话精神的讲座、一场八位成员的沙龙研讨、一个浙江宁波的经验分享,使苏浙两地80多名政治教师懂得了 “八个统一”既是习总对思政课、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是对思政课和政治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既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基本遵循,也是实现路径、基本方法。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志贵带领宁波八位优秀教师参与活动时说:“李彰有名师工作室善于聚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及时解成员工作之困惑,清成员成长之绊脚石,值得我们今后借鉴学习”。

四、活动共享,增辐射之效

当前有一些名师工作室办成了封闭的象牙之塔,活动局限于本工作室的若干成员,视野狭小、效率不高、格局不大。本工作室则秉持活动共享的理念,坚持“搭台子”唱戏,把工作室办成对所有热爱学习的老师开放的学习场所,尽量惠及更多要求进步的老师。举办的每次活动,要么和教研室联办,要么邀请区内外其它工作室前来观摩,要么通知学校相关教研组参加,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名师资源。这样不仅为本室成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成员对工作室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带动区域名师工作室和域内域外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双赢之效;也扩大了本工作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发挥了工作室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竖旗”示范引领作用。

江宁区首批名师工作室成立后,都面临一个如何使工作室高质量运行、如何使成员快速成长的共性问题。对此,工作室2019年1月开展主题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研训活动,邀请江宁区初中语文潘森云名师工作室、区小学英语郭有吉名师工作室等15个工作室参加。特级教师潘森云说:“李彰有名师工作室的这次活动,为我区名师工作室今后开展联动活动走共享发展之路,作了创新尝试和有益探索”。再比如,工作室2018年11月和市区两级教研室联合开展政治“议题式教学”研训,南京市杨维风名师工作室、浦口区许开红名师工作室和江宁区高中政治老师近70人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训活动。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市十三中的汪维波在谈活动感悟时表示:“我校的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今后应借鉴本次活动形式。”市政治教研员范斌老师说:“希望大家从议题式教学的“看客”走向“创客”,希望李彰有工作室和教研室继续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在新课标实施中的旗帜引领作用。


追求卓越永远在路上

——正高级教师 王晓东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教育活动纪实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全国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掀起了新高潮。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亳州市王晓东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应时而生。作为高素质的名师团队,工作室被赋予神圣的职责,正所谓“名师摇篮、教研基地、交流平台、成长阶梯、辐射中心”等,全然成了培训学校的补充和教研机构的手臂,为中学物理学科建设和中青年教师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携手共建,成果丰硕

工作室成立以来,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博学多思、开拓进取、成果颇丰:计有二十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百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CN级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十多部包括校本教材、名人传记和教辅材料在内的书籍正式出版;百分之九十以上成员成长为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两名成员荣获省级特级教师称号,黄伟和王辛辛晋升为正高级教师,成了教育教学专家。

1.以目标引领,加强团队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作室成立初期,为规范行为、提高效率,重在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工作室建设纲要》《工作室三年规划》《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成员量化考评细则》,从指导思想、目标宗旨、工作职责、基本任务、保障措施、实施细则、督促考评等方面规范了管理。具体以自主学习与名师引领为宗旨,以用心培养和自我修炼为使命,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辅助,致力于“师德规范上出榜样,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管理岗位上出经验,团队培养上出名师”。尤其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了省教科院物理教研室主任杨思峰担任顾问,市教科所黄灿明所长为专家指导组组长,使得工作开展起来方向明、思路清、效率高,加速了工作室建设目标的实现2.以文化立根,提升团队理论素养

文化立根,读书先行。工作室先要求成员读“有字书”:读哲学著作,懂得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读历史通鉴,领略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和成功失败;读心理科学,探寻人的意识和心灵的协调运行;读文学常识,懂得通过语言向想象力挑战;读科普知识,坚信科学和人文思想平行发展;读专业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素能。再要求读“无字书”:通过开展“非常6+1”系列活动,即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课外调研、命一套优质试卷、发一篇教研论文、办一次学科讲座、制一节教学微课”,加上用教育技术进行资源整合,让成员们付诸实践、探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素养。

3.以交流为本,加强城乡区域教研

交流共研,实现双赢。为促进县区学校交流,工作室成员走遍了亳州市“三县一区”的20多所学校:在涡阳二中,听取了校长高效合的课堂教学改革报告,观看了相关材料和教学实绩,相互交流、受益匪浅;在蒙城八中,听取了贵校陈振利老师的物理实验探究课,围绕“以学定教”和“以学评教”进行了讨论,高潮迭起;在利辛一中,钱会会和贵校赵旗老师“同课异构”,各自上了一节公开课,并就“教学流程、素养达成”充分研讨,发言激烈;在亳州一中,王晓东老师以《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为题举行讲座,畅谈了“愿景修炼、学术修炼、心智修炼”等名师成长三部曲,对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为“送教下乡”,工作室成员又走遍了全市30多所农村中学,带去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偏远学校分享了优质教育资源,也为成员们创造了磨练的机会,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实现了双赢。               

4.以扶植助力,实现学科资源共享

以强扶弱,结伴成长。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帮扶薄弱学校,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工作室与蒙城双涧中学物理学科结对帮扶。在挂牌仪式上,双中校长王明强、县教研室主任杨超和主持人王晓东分别发表致辞,又签署了帮扶协议:甲方帮乙方更新物理教学理念,完善学科管理制度;甲方参与乙方物理教研活动,指导撰写教研论文;甲方通过定期送教或专题讲座对乙方进行业务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甲方对乙方教师实行“一帮一”和“一培一”,结对成长。乙方定期到甲方学校听课、上课和参与集体教研等。不负韶华,成效显著。近年双中物理学科质量不断提高,年轻教师茁壮成长,多篇教学论文获得省市奖,两名教师分别成长为县教坛新星和市骨干教师,一名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

5.以科研发声,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发声,聚焦课堂。工作室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聚焦物理课堂教学,构建以“目标引领、情境导入、问题创设、活动展示、评价激励”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尤其在《高中课堂教学评估研究》上颇有创新,立项研究并结题获奖的省级教科研课题成果《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核心架构如下:

5e098f81346da.png

上图可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转移了评价重心,如学生评价权重占55%,教师评价权重为45%;拓宽了评价主体,如增加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访谈”;改变了评价内容,如增加了“情境导入”“问题创设”“主体交流”和“环境营造”;实施了隐性评价,如只通过“学习方式、水平、效果”进行间接评价,没有对“知识技能”的显性评价。总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已由原来对教师“教”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学”的关注,强有力的推动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6.以著书立说,提升成员写作能力

总结提升,著书立说。《物理大课堂》是工作室为配合课程改革编写的校本教材,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排上课表,计入学分。本书有【物理足迹】【先辈启迪】【物理实验】【物理制作】【物理发明】【课题研究】等板块,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促进特色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观念上,使新课程理念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给教师提供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空间;在知识学习上,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了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能力发展上,提高了学生阅读、自主探究和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能。《追求卓越》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述了工作室成员的成长足迹和教科研成果。全书共五个篇章:【自身建设】涵盖了工作室规划计划、方案措施、规章制度和考评细等;【教育管理】记载了班级、教研组、年级组和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及案例;【教学教研】给出了工作室成员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成果;【教育科研】收集了工作室成员的课题成果,如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鉴定报告等;【名师风采】从“个人简介”“荣誉殿堂”“成长足迹”等方面,展示了工作室成员的教书育人形象。                  

二.追求卓越,永在路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主持人王晓东自参加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北京石景山会议”和“四川成都会议”后,思维更开阔、目标更清晰、主张更明确、措施更完善,决心带领工作室成员整装再出发,步入新征程、采取新方案、开拓新阵地,创造新成果。

1.从专业标准到价值追求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教育活动、教学评价、合作沟通、反思发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专业要求。但这不是教育教学的全部价值,教育价值内涵丰富,包括社会和个人、人文和科学、继承和创新、理想和现实等,一句话,教育的价值就是立德树人,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情感去教育学生,这是工作室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为此,工作室建设增添了“主题班会课”内容,如近期举行的主题班会课《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教育价值极高。在流程设计上,先播放《汶川地震废墟中的母爱》专题纪录片,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后展示学生在家与父母相伴的照片,聆听歌曲《父亲》《烛光里的妈妈》,还原生活、情感推进、升华主题;再通过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视频片段《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春风化雨、触动心灵,把主题推向高潮;最后全班共唱《我和我的祖国》,把父爱母爱,升华到家爱国爱,回归教育本质,“无痕”又有效。

2.从主题研修到案例研修

“主题研修”指对教学诸多基本环节进行的论证和研讨,如“怎样构建和谐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等;“课例研修”指围绕一节课堂教学进行的各种研讨活动,包括专家与教师、教师与同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涵盖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案例研修”则是针对具体课堂进行改进和优化,主要揭示“做什么”“怎么做”及“做怎样”,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提供材料,直指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是更高层次的行动研究。可见,从“主题研修”到“课例研修”,再到“案例研修”是工作室成员专业化成长的高效途径。

3.从单人教学到双师同堂

“单师课堂”是多年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师生主体地位的变化,出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弥补不足,人们推出了“同课异构”“课后访谈”,以更高地提升课堂效果。“同课异构”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利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课后访谈”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后与学生对话,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设计是结合教材重难点进行的知识性问题,也可是从关注学生独特活动的开放综合性问题等,优点是引进了学生评价,弥补了同伴评教评学的单调性。近年来,通过网络技术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堂”很受重视,即由一位“远程名师”实时授课,通过视频传输到听课端,再由听课端的“助教老师”现场进行“一对一”辅导答疑等。可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呼声,更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最新内容。

4.从会议交流到网络研修

为提高教育科研的时效性,工作室在原来QQ群、微信群、个人网页的基础上,创建学科网站,进一步扩大了交流空间。网站栏目设有:【信息中心】会议实讯、工作安排,【教研窗口】教研资源、教研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名师成长】名师课堂、师训专题,【校本课程】探究学习、课程开发,【考试在线】复习指导、热点透析,【学习园地】教学资源、学习交流等。

5.从资源积累到资源开发

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重在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提高重在教学经验和课程资源的积累。然而,要成为专业型名师单靠课程资源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研究发现,目前课程资源存在着过分依赖、来源狭窄、缺乏整合等诸多现象,资源开发已成为名师工作室的新期任务:一是挖掘课程资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对训练习题进行改编;二是用足实验课程资源,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引入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造条件;三是用活课堂生成资源,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问题,加以提炼就是最好的教学材料。四是用好社会资源,如加强与教科所、科技馆、大专院校的交流等。

6.从拜师收徒到团队建设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是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银川博览会”的流行语,也为工作室建设明灯高照。“拜师收徒”是早期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常用方式,相关职责要求是:师傅尽职尽责、诲人不倦,指导徒弟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引领教科研活动;徒弟虚心求教、尊敬师长,接受师傅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学习教学艺术,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相比“一帮一、结对子”的个体培养模式,名师团队的集体成长更为重要,“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工作室在注重个人成果的同时,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和共同贡献;其次,团队成员需互补互助,遇到问题及时交流,体现名师团队的集体战斗力。其三,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不抛弃,不放弃”,协同合作是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唯有如此,工作室这个名师团队才能在相互尊重、欣赏、宽容、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团结进取、实现超越,且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行百里路半九十,追求卓越永远在路上。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将秉持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共建、共研、共融、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一如既往、继续前行。以期实现“从专家引领到专题引领,从言传身教到行为干预,从思维碰撞到反思践行,从同伴交流到集体共识,从事前预设到实施生成,从文本事本到人本话本,从活动载体到文字纪要,从课程框架到课程评价,从专家评价到学生评价,从问题解决到能力建设,从共同群体到连续群体,从看齐名师到看齐智慧,从学员需要到教育需求,从普通教研到继续教育”的有效转变。坚定地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理想,守望着一个甜美的梦!


美术名师工作室建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初探

泡桐树小学副校长 美术特级教师 陈冠夫

一、 工作室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美术教育的发展受教师专业素养的制约,具有丰厚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与审美创造力的高素养教师,才能给学生插上想象力与创新力飞翔的翅膀。在教师专业成长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一位优秀的美术学科教师可以带活一个团队,让大批学生获得美的滋养,促进学校形成艺术教育特色。名师工作室理应成为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研修平台。

长期以来,基于单所学校的美术学科难以形成充满活力和效能的研修团队。推进美术工作室不同学段、不同个性和优势特长的骨干教师融合,陈冠夫名师工作室创立之初,就旨在通过导师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每个成员扬长避短、尽展才华,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名师,形成高新区美术教育对全省全国的辐射影响力。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名师工作室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广阔视野,代表中西部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并形成与之相应的专业团队,培养项目着眼于“四大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引领能力的全面提升。陈冠夫工作室从第一个三年起,就根据教师的价值追求、发展症结和发展方向,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致力于重点打造专业发展特色,快速提质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 我们在行动,做了什么?

1.分层培训

针对15名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小学、初中、高中、九义校等不同学校和不同层次的状况,陈冠夫工作室起在对成员现实情况和需求诊断的基础上开展普及性培训。从新学期开学起,工作室利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资源,设计了20次课,聘请全国、省、市知名教学专家与一线特级教师,每次半天,每两周一次的全员培训,从美术国际、国内动态、教师基本功、儿童画辅导与创作、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提升,为其美术素养提质扫清基础性障碍。

工作室对成员个体分阶段开展自我认知教育,相应制定工作室和成员三年发展规划,分段实施。工作室引导成员定期梳理自己:我的长处在哪里?我的短板在哪里?三年内我利用优势准备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达到这目标我要怎样做?我需要名师工作室平台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基于这些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清醒回答,工作室成员才能做到头脑清晰、目标明确,一年一个阶梯,三年一个循环,循序渐进发展。

针对成员当前水平和教育教学特色,工作室开展分层培训:先后组织中国工笔画院培训和清华美院王申勇高研班培训,积极有效的培训,使各个水平层次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专业提升的空间和发展高度,形成一波推动一波的团队生态效应。每年8月,工作室带领多位市、区名师工作室优秀美术教师在北京现代工笔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院校培训1个月。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们反哺于课堂,学生作业高水平的呈现又带动整个美术学科和学校美育文化向前发展。

师高弟子强,定期请省、全国知名实力派画家指导工作室成员的绘画、书法,提升专业素养。工作室每学期组织开展、指导教师专业技能练兵活动,且常抓不懈。如聘请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王申勇(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每周日下午为名师工作室国画专业成员作指导,聘请写生中国成都分会的赵农老师带领西画成员每两周定期在成都周边写生。教师水平提升了,指导学生作品的质量也提随之提升,不少教师燃起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工作室有多名教师主动参加清华美院的研究生课程班专业提升学习。在这批优秀成员带动下,全区美术教师掀起了一股专业提升的热潮,革新了以前美术教师不画画只教学的局限,促进了区域美育的向前发展。

2.实践写生。

积极开展一年一次的写生培训活动。美术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性的,更要对接生活实践,展开美术创造活动。工作室每年组织集写生、研讨、展示、成果四位一体的团队写生活动,并由画家领队指导,每次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编辑一本画册固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正式出版。例如工作室聘请北京现代工笔画院专业画家带队工作室成员30多人,前往大凉山布拖写生,随后出版了一本写生作品集,在天府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凉山布拖行”画展 。再例如工作室成员、全国美术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丁瑞老师举办了个人画展。写生活动对提升教师创美能力、丰富人文素养、增强团队凝聚力等,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每年一书。

工作室根据“三年规划”,每年编辑出版一本专著。工作室运行第一年,《陈冠夫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作品集出版,以激励、导向团队发展。第二年,《美术名师工作室作品集》,作品来自全区中小学与九义学校,反映了工作室成员和校本学科教学特色,创生、集成了丰富鲜活的地方美术教育资源,滋养了学生美育素养的生长。第三年,出版了《共享美育之美》,汇集了全区所有中小学与九义学校一校一特色的美术教学科研成果,把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并向全国、省市推广。

4、课题研究。

针对大部分美术教师“会教不会研究”的状况,努力提高美术教师的“研”“写”能力,工作室争取省、市级课题的立项研究。整合全市美术名师资源,指派专人负责课题,以研促教,推动教师成长。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学校美术教师参加区、市、省鉴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鼓励美术教师写心得、写体会、写论文、教学实录,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

积极鼓励工作室成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修炼中凝炼思想,摸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路子,形成教学随笔、思想录、儿童画辅导专辑,大家可在儿童藏族国画水墨、科幻画、环保画领域,以及仿青铜制作、染色剪纸、彝族题材儿童画等方面研究出版,工作室展开了《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子课题:分享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学校博物馆与艺术场馆建设与美育发展》、《剪纸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创设和美教育文化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美术课题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艺术素质的互动式培养》等国家、省、市课题的持续研究。

三、 研究成果及交流展示

1.搭建微信公众平台。

由于工作室成员分布较广,经常集中学习教研有所不便,耽搁时间多,因此工作室积极发挥网络教研作用,开设了网上名师工作室,让每个成员加入工作室群,在此基础上增加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平台“大象无常形”, 搭建了师生作品展示、论文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导师与成员互动交流、优势互补。

适宜教师发展需求,工作室凝聚全市美术教师,力争形成一支务实高效、具有研究力和发展力的美术教师队伍。

2.每月一次作品展览。

工作室依托成都泡小天府,打造了天府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有着中国美术馆一个标准场馆的面积,每月举办一次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工作室教师的作品展、省艺术人才大赛作品展、专业艺术家与工作室的联展、与少年宫与其他美术馆的交换作品展等。例如工作室与丹麦小朋友联合举办了儿童绘画交流展,今年与美国加州友好学校展开交换作品展活动。工作室连续举办的十多次展览,让学生和教师作品飘扬过海去了美国、英国、德国,与那里的师生进行了跨文化、跨地域交流,并与学生的美育欣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块很好的美育教育阵地。

3.各级技能大赛、赛课。

在近三年赛课中,工作室先后有5名教师获得市、省赛课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五项基本功大赛中,经组委会初评、复评、终评,工作室成员刘丁瑞老师获得全能一等奖与两项单项一等奖。工作室学员任彬心老师获得单项一等奖与全能二等奖。

4、课例入编人教社教材。

在三年科研中,陈冠夫工作室导师、成员、学员的九节课例,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三个课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其中有陈冠夫老师的《亚丁秋色》、《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又赖雪梅老师的《观音寺壁画》、刘丽老师的《羌族剪纸》、绍红清老师的《青铜器》、甄建兰老师《多姿多彩的靠垫》,以及任彬心老师《生活中的暖色》等。

四、 五点启示

1.美术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突出想象力的激发、创美力的培养,为生命优化成长,培育永恒的创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2.审美素养和创美能力的培养,根本前提是教师美育素养的提速与提质。

3.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优质而充满活力的美术教学研修场 。

4.教师美育素养的培养,需要搭建面向生活实践又能团队互动的实践平台。

5.基于团队的教师美育素养培养,既要注重差异开发,又要搭建梯级平台。

我们希望能通过名师工作室平台,带动一批美术骨干教师营造一种讲学习、重研究、求发展,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在教师赛课、技能比赛、论文比赛、教育科研、学生艺术节等多方面多出成果,形成名特优教师美誉度,以及高、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快、全体教师业务提升明显的良性循环局面,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让更多的美术名师涌现,让更多的学校形成美育特色,进而形成美术教育新合力,构筑美育教育新高度。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