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小组合作的话题,我来为你描述一下这个场景和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的实践与挑战
“大家先别急着动手,我们先一起看看这个电路图,分析一下电流的路径!”物理课代表小李压低声音,试图把小组其他三位同学的注意力拉回到实验任务上。这是一节初中物理《串、并联电路》的探究课,老师布置了“用给定器材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并比较两种电路中灯泡亮度差异”的小组合作任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小李所在的四人小组很快开始行动,但分工的混乱却悄悄显现。小明一把抓过导线和灯泡,自顾自地尝试连接,嘴里念叨着“我以前玩过这个,肯定没问题”;小华则坐在一旁翻着课本,眼神有些迷茫,既想参与又不知道该做什么;而小张索性拿出了画本,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对实验完全没兴趣。小李见状,不得不停下自己的准备工作,去协调小明的“个人行动”,又得回头鼓励小华“你可以先记录一下我们需要用到的器材”,最后还要提醒小张“先完成实验,下课后再画好不好?”——原本15分钟的实验任务,小组在最初的5分钟里,几乎都耗在了分工协调上。
好不容易明确了分工:小明负责连接电路,小李负责检查电路安全性并指导操作,小华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小张负责整理器材和辅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小明按照自己的想法连接好串联电路后,闭合开关,灯泡却没有亮。他皱着眉反复检查导线,却始终找不到问题。小李凑过去一看,发现是电池正负极接反了,刚想指出来,小明却不耐烦地挥手:“别烦我,我再试试!” 小华在一旁拿着记录表,看着毫无进展的实验,急得直跺脚,却又不敢上前插话。小张则趁机又摸出了画本,小声嘀咕:“反正也做不出来,不如画画。” 小组氛围瞬间变得紧张,原本的合作变成了“各干各的”,甚至出现了隐性的“冲突”。
好不容易排除了故障,灯泡亮了起来,小华赶紧记录下“串联电路中两个灯泡亮度相同”的现象。但在连接并联电路时,新的分歧再次产生。小李认为应该先按照课本上的电路图连接,确保安全;小明却觉得“课本太麻烦”,想凭感觉直接连接,两人争执不下。小华小声提议“要不我们投票决定?”,却被两人同时忽略。最终,老师巡视到这里,才及时制止了争执,引导他们“先讨论电路图的逻辑,再动手操作”。而此时,其他小组已经开始整理实验报告,小李的小组不得不加快速度,导致小华的记录有些潦草,小张更是全程没参与核心操作,只是在最后帮忙收拾了器材。
下课后,小李无奈地叹了口气:“每次小组合作,不是有人抢着做,就是有人不做,还有人不听劝,真不如自己做省心。” 而小华则小声说:“我也想帮忙,但总怕做错,没人问我的意见。” 小张则满不在乎:“反正有他们做,我混混就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