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工作概述
本学期围绕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以班级常规管理为基础、学生习惯养成为主线、家校协同育人为支撑,扎实开展德育与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主题教育、个性化辅导、班级文化建设等举措,推动 42 名学生在行为规范、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实现阶段性成长,班级获 “校级优秀班集体”“运动会精神文明奖” 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班级常规管理:夯实育人基础
1.纪律与行为规范建设
针对课间追跑问题,创设 “课间活动角”,配备跳绳、益智玩具等器材,结合 “文明课间星” 评选,使课间安全事故发生率较上学期下降 80%,获年级组 “课间管理示范班级” 称号。
推行 “班级岗位承包制”,设置卫生监督、文具管理等 12 个岗位,实现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经统计,班级物品丢失率下降 65%,卫生合格率从 75% 提升至 92%。
2.班干部培养与自主管理
实施 “小干部轮岗制”,每月选拔 8 名学生担任纪律委员、课代表等职务,开展 “班干部培训课” 4 次。其中,原纪律涣散的小林同学在担任 “早读领读员” 后,课堂专注度显著提升,期末获评 “管理小能手”。
(二)学生德育与成长指导
1.主题教育实践
组织开展 “感恩父母”“交通安全伴我行” 等 5 场主题班会,创新采用情景模拟、校园实践等形式。如在 “交通安全” 班会中,带领学生在操场绘制交通标志,模拟安全出行场景,相关做法被学校德育处收录为典型案例。
开展 “21 天阅读习惯养成” 打卡活动,设计《阅读成长手册》,每日记录阅读内容,期末评选 “书香少年” 10 名。班级整体作文优秀率较上学期提高 15%,在校级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1 人、二等奖 3 人。
2.个性化成长辅导
针对学困生小雨(数学基础薄弱),制定 “积木数学辅导计划”,通过具象化教学提升计算能力,其期末数学成绩从 45 分提升至 72 分,进步幅度位列班级第一。
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小轩(家庭矛盾引发社交退缩),开展 “每周一谈心” 活动,结合校园宠物陪伴疗法,使其从 “零互动” 转变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家长专程到校致谢并赠送锦旗。
(三)家校协同育人:凝聚教育合力
1.常态化沟通机制建设
优化家长会形式,采用 “成长故事分享会” 模式,邀请家长撰写 “孩子最让我感动的瞬间” 并现场朗读,引发情感共鸣,家长参与度从 70% 提升至 95%,会后收集有效教育建议 23 条。
推行 “家校联系本” 制度,每日记录学生在校表现(如 “今日课堂发言 4 次”“午餐光盘”),家长反馈 “能直观了解孩子状态,沟通更有针对性”,联系本回收率达 100%。
2.矛盾协调与教育共识达成
妥善处理 3 起家校纠纷,如两名学生课间冲突引发家长争执,通过 “分开沟通 — 现场调解 — 孩子互谅” 三步法,促成双方和解,相关经验在班主任工作会上做专题分享。
组织 “家长开放日” 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听课、课间管理,收集满意度问卷 42 份,“非常满意” 占比 88%,较上学期提高 20 个百分点。
三、工作反思与不足
1.突发事件处理经验不足:在处理学生轻微烫伤事件时,初期应急流程不够熟练,虽未造成不良后果,但暴露出急救知识储备欠缺,需加强安全培训。
2.个别化教育深度不足:对 2 名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仍停留在知识补缺层面,未系统结合心理评估与学习策略指导,后续需引入专业资源介入。
3.家校沟通策略待优化:面对 3 名对作业量有异议的家长,初期沟通存在 “解释多、倾听少” 问题,经工作室导师指导后调整为 “先共情需求 — 再解析设计 — 最后提供替代方案”,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四、下学期工作计划
1.班级文化创新:打造 “成长树” 主题墙,以树叶卡片记录学生每日进步(如 “主动帮助同学”“课堂表现进步”),期末汇总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
2.作业改革实践:推行 “主题式实践作业”,结合学科特点设计 “厨房中的数学”“我是家庭营养师” 等任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计划每月开展 1 次。
3.家长教育共同体建设:开设 “家长职业讲堂”,邀请从事医护、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家长授课,已预约 3 场(医生家长讲急救、工程师家长讲科学小实验),增强家校教育资源整合。
4.安全能力提升:联合校医室开展 “急救知识进班级” 活动,组织防震、防火应急演练各 2 次,确保学生应急技能掌握率达 100%。
五、结语
本学期在探索与实践中见证了班级的成长蜕变,既有收获成果的喜悦,也有反思不足的清醒。未来将以工作室培养目标为指引,持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力争在下一阶段实现 “班级管理精细化、育人成效显性化、家校协同深度化” 的工作目标。
班主任工作既要 “埋头实践”,更要 “抬头思考”。从跟岗时张莉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从容,到课题研究中数据背后的育人规律,每一次学习都让我对 “班级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有了更深理解。未来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把工作室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做有温度、有方法的班主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