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关景双,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原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语文特级、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上海市委组织部高级专家、上海市教委“农优青行动教育专修班”主持人、上海“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十四五”国培专家库成员、2005年领衔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至今。
编者按: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始于2013年,截至 2025 年已开展12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国内较早以课题形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研究的学术团队。众多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辐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平台从即日起刊登课题组核心成员就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路径、工作室发展瓶颈突破与选代升级、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等探索性观点文章,希望对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前言:在“名师界”中追寻教育家精神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教育家精神”六重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些精神品质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灯塔。关景双名师工作室以“师之蕴”为品牌,二十年来扎根上海青浦,辐射全国,用课例研修的行动路径,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上好课、写上课、讲上课”的显性特征,培育师德表率、教学专家、育人楷模的教学专家,探索中国式教育变革的教师成长范式。2024年秋,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创新“名师界”品牌,为一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追求卓越、修为名师铺设了专业成长道路。
一、名师的特征与追求:从个体卓越共生群体优秀
1.名师情怀的国家愿景
名师首先是“国之大者”的践行者。走进新时代的师之蕴人,深耕“四有好老师”,到践行教育家六重精神,始终坚持“课标植根课堂”,探索出“双新”落地的实践路径:说清课标理念(为什么教)、梳理课堂模式(怎么教)、举证课例实操(教得怎样),以显性化的教学行为回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和积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2.多元角色的名师画像
学为名师,需要先明名师。
名校长的教学创模:如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名校长之名“成功教育”,几十年探索形成“讲—练”,“讲—想—练”,最后构建成“学—讲—想—练”的课堂模式,其精髓在关注学情,聚焦学情诊断,最后助力学生成功。再如名校长、上海静安附校张人利之名“后茶馆式教学”,传承于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基础上,注入“做”,提升“议”,形成“读讲练做议”,以“议”为核心,构建出“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的思维路径和课堂模式,其精髓在于“后茶馆式教学”前还有“有领导的”四个字,即目标引导、教师主导的双重意味。两位校长在现代名校长中不仅树立起标杆而且塑型成境界。

学科名师的筛选方法:语文名师钱梦龙,告诉我们,名可名,各名其名,钱老师名在“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种基本课式。告诉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即语文教学的功力在读,名师的价值在导。名师教法都是简单明了,一线教师模仿即可操作,而不似那些理论很丰满,课堂做不来的空谈。如钱老师“自读课式”:
①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②辨体。辨明文体,根据不同体裁特点确定不同自读方法。
③审题。审明文题的结构、含义和作者意图,点出“题眼”。
④发问。就内容、表现形式、作者构思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问题,自问自答。
⑤质疑。让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疑而问,无疑而问。
⑥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或分析。

教师追求成为名师,必须学会筛选自己课堂的方法,概括成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跨不过去,就难以成为名师。顾泠沅老师在《青浦实验启示录》中说: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它是理论和经验的中介。
名教研员的生态建构:教研员者,区域学科教头也。或曰:教研员啥样,区域学科的生态就啥样!此可谓,事在人为者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青浦教育受到青睐几十年,顾泠沅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教研员,青史留痕。顾老师1999年概括“现代教学”为“集体的努力,实际的经验,对儿童的深切了解,教师与教研、培训人员的密切合作。”强调“集体努力、经验提炼、儿童研究、合作共生”,将教师、教研员、培训者整合为学习共同体。师之蕴人学“集体努力”,致力“双主互动、双主体互动、双群体互动”;学“经验提炼”,致力研课得法,研教修身,研学树人,关注先学后教;学“儿童研究”,致力依学情教,学评并行;学“合作共生”追求研·教·学·评一致性,品悟在课堂中成长,在研修中成才。研习名家经验,要一板一眼、一条一款地仿做悟。当然,顾老师不仅界定现代教学,而且提炼出“情意、序进、活动、反馈”四条教学原理,让我们这些后学景行行止。在教学原理的照耀下,青浦数学“五环节”课堂经验声名远播,远方来青观摩者络绎不绝,青浦送教示范激活教师动力。青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理念“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既朴素,又先进,更为永恒。课堂模式为:
①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②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
③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
④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
⑤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这五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一种融合接受式与活动式特点的教学结构。“尝试”是中心,“问题”是开端,“变式”是又一种尝试,“构造系统”为后续学习奠基,“调节”是进步提高质量。

青浦经验启示我们:做教学,就是做方法!探索教法,就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科规律。刘佛年老先生认为:认知全过程包含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等四大要素。做教师,就是做自己,学人家的与做自我的一路同行,也就是理论和经验的邂逅,铺就教师成长的生命路径!
3.名师界:中国式教育变革的引领者与践行者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始终仰望“做好老师”的教育家精神,敏锐把脉落实教师专业的政策内涵,2024年秋,将二十余年的工作室联盟创新成果,凝聚成“名师界”品牌,实现了中国教师立足实践追求卓越的再次跨越,所以,我理解:名师界是全国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化的品牌,是引航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的中国式研修行动,是引导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境界。
名师界的核心使命:践行教学从知识与能力转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理念
名师界的创新引领:关照学情的“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的教师转型
名师界的团队合作:扎根课例研修共建跨区域混合式教研的专业生态
名师界的精神坚守:赓续师道尊严追求培中国根铸世界魂的立德树人
名师界的未来方向:探索师生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自学习系统

二、工作室研修与品牌:课例研修的行动哲学
1.教师成长的底层逻辑
一线老师的本份是什么?答:上课。何以成了名师?曰:课上得好,成绩好。于是我们就明白了名师的本色:有上好课的方法,有出成绩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回答教师怎么成长?持续做课例研修。即一线教师扎根课堂,一是总结团队行动的教研做法,二是筛选课堂教学的实操经验。也就是,老师什么做——教研行动,做什么——课堂模式。
研修初,大都不知做法。尽管名师经验讲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但做起来,往往还是雾水在头。或者说,把人家经验装在自己的头脑里,把自己的体验筛选成模式,这个过程就叫教研。新世纪后,我们叫研修,取研教修人意味。于是,课例研修就成了教师扎根课堂现场、扎根教学实做过程的专业成长路径。所谓课例,就是上好课的例子,方法是以课例为载体的,即以一节课(或者片断)为载体,展开系统的教学观察、诊断、反思与改进。教师在真实课堂中发现问题、同伴观察研讨、形成可迁移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这样的研修方式,不空谈理论,也不停留于经验层面,而是指向“做中学”的实践智慧。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能在行动中提升教学能力、反思意识和研究品质。这种扎根课堂、基于实践的成长路径,也正是教师职业生命力的源泉。

世纪初,上海顾泠沅老师为破解在职教师学习的困境,提出“行动教育”,迅速被全国同仁认同,成为引领中国教师在职研修的范式。“行动教育就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师之蕴人学做行动教育,学“以课例为载体”——静坐课堂找方法,学“以叙事为抓手”——评学论教找方法,学“在教学行动中”——实操课堂找方法,学“开展理论学习”——引领读书找方法。“行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学研修活动”,而不是离开教学情境、离开课堂现场,各学科齐聚,聚众于会场,听一专家布道。教师的成长乃至教师的经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质。“行动教育”不仅启示研修做法,更能提示成长境界:“以课例为载体”——好教师是上课上出来的,“以叙事为抓手”——好教师是写课写出来的,“开展理论学习”——好教师是读书读出来的,“在教学行动中”——好教师是自己做出来、干出来的。师之蕴人以课例为载体、叙事为抓手,构建“理论学习—教学实操—反思写作”的研修闭环,共识为:课例研修是教师实践发展最短的路径。

2.师之蕴研修范式经验举例
师之蕴人学行动教育做课例研修,经验界定为,“课例研修是以行动教育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主题,以观察点着眼,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动对话课堂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这五大做法,被誉为接地气的实操经验。
教师的本分是上课,那么就历练上课的本事。师之蕴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称为教学素养。分解为六大能力,逻辑关系是:解读文本能力是教师本体素养,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基本素养,课堂操作能力是教学核心素养,研讨观评能力是教研素养,用笔说话能力是教师发展素养,观点分享能力是教师卓越素养。教师素养体现在教学素养中,教研素养支撑教学素养的提升。比如教研素养,源自行动教育的课例为载体、叙事为抓手,我们概括为“评学论教的课例研修”,分为六步流程:分组观察、自我梳理、小组讨论、执教说课、大组交流、用笔说话。教研现场上课观评写课,人人皆为主体,各为自我成长,克服以往上课者独唱,观摩者迷茫的现场人文氛围。再比如,课改理念多、课标说法新,教师如何适应,我们的做法就是守住、做实教学五环节,先从备课之教学设计做起,概括出“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格式: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执教反思与课例观点,课时目标是生命,环节贯通是核心,文本解读看教师能读出什么?学情分析看本班学生能学些什么?课例主题追求“学一篇知一类”的教学效率,观察要点是导引团队寻找有效方法与模式的着眼点,执教反思才能概括经验、成为名师。所谓名师,就有课例观点,经验可分享,即“讲上课”。教师就是上课的,那么上课方法、课堂模式,就成为名师之名,如钱梦龙先生“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先生“六步教学法”,师之蕴在课例研修中,提出目标双对应的教学路径:解读课文,目标对应课文段落;教学互动,目标对应课堂环节。继续下沉课堂环节,筛选出课文读写的六点要素(怎么读+读什么):猜读文题,速读知意,默读通脉,选读透法,品读悟旨,拓读达类。最后达类,就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效率。

3.师之蕴品牌的核心经验
“师之蕴”历20余年,若说有品牌,内涵可粗略概括为九个字: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三大内涵为,一是传承中国式教研文化,赓续“行动教育”,前文已经详述。二是持续主题课例研修以修人,也就是引领教师扎根课堂实现专业成长,或者说是实践先行,或曰:做中学,成长的基点是通过课例观察要点寻找有效教学方法,走过研课得法(寻找方法)、研教修身(概括模式)、研学树人(结果验证)三个阶段。三是坚持主题课例教学以研教,秉持教师在课堂中成长、在研修中成才的朴素认识,先期聚焦“目标贯通的语文课堂”站稳讲台,而后开展“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寻找师生双主体有效教与学的方法,最后明确“为学而教的主题课例教学”的师之蕴风格。成员再根据自我主题,诸如“文体视角的解读教学”“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写作教学的写前指导”等主题,通过“三实践两反思”的连续课例研究、“同文解读同文教学”的比较课堂研究、“1个主题+N次磨课+1次讲上课”持续深度研修,始终围绕语文素养(目标具体化)、先学后教(环节对应性)、以学定教(互动启发性)、少教多学(自主有效性)等观察要点,提炼课例观点,明晰教师方法,固定课堂模式,最后成全教师成为教学专家。师之蕴人获得经验的路径,可概括为课例研修的六步流程:拟定方案→经验学习→文本解读→上课反思→课例写作→观点分享。一线教师获得经验,必须坚持扎根教师群体、扎根团队教研、扎根课堂教学。这“三个扎根”,都能认识,做起来、坚持下去,却是十分难。我甚至认为,能够做到这“三个扎根”,需要校长、教师的志气、勇气、底气。

止于有效方法,可为名师矣。但技近乎道者,才能称为专家吧。所谓名师工作室,大都立足于学科,所以,主持人或者成员,行走在工作室,历练学科理解的概括与引领能力,则成为必修的本领。师之蕴人边修边概括,理解语文,概括:
语文理念:维护母语纯洁,传承语文健康发展
语文主张:目标贯通的语文教学旨趣
教研主张: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
教学主张:为学而教的主题课例教学
教师主张:修为思想型的教师
理解语文,引领师生: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研修语文教学的能力,培育语文学习的素养,追求母语文化的意蕴。
三、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从青浦经验到中国范式
领衔“师之蕴”研修,分享课例体悟,如果非要说“师之蕴”是品牌,我感觉,其特点一是内涵清晰,也就是做法明确,可学可做;二是迭代发展,主题迭代,师徒相传,可仿可创;三是传播致远,也就是认同者众,共识者做,用流行的话,接地气,可实操。
1.传承性:时间沉淀的研修文化
回望师之蕴历史轨迹,可以透视出教师成长的相关要素:师之蕴工作室是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①关景双②于2005年领衔并带教③青年语文教师、高级教师④探索解读文本方法、主题课例教学范式、⑤协同共生专业经验的语文团队,⑥引领教师扎根课堂与教研现场情境走向成熟成名的研修共同体。

基于“协同共生”,工作室要出人,成员接续修为,如王友老师,早早获评上海市特级、正高级教师,形成文体视角的解读与教学风格。再如逄立娟老师,成长为副校长及上海市双名工程种子计划主持人,形成群文教学的教研组主题特色。又如杨鹏飞,成长为副校长,现在援疆,形成文化散文式作文研究与教学风格。这些成员又都成为新一代工作室主持人,实现“种子计划”的代际传递。
基于“让成长与成果同步”,工作室要出成果,成果要固化,师之蕴出专栏、出专刊、出著作,出培训课程,《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等系列著作与课程,将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理论模型、做法体系、话语系统。
2.创新性:时代需求的迭代升级
立足课堂发展,才能实现创新。引领指导的路径做法:解读课文定目标,设计教学找方法,反思对话评效率,课例写作练能力。师之蕴传承行动教育,实做课例研修。教师的教研与科研,尝试融合推进:实践引发教研,教研带出课题,课题促进科研,科研指导教研。一句话,教研做实,科研提升。在课例教学中,努力追求从经验描述提高到理论假说水平;在要点观察中,聚焦眼光从自然观察深入到实证思辩水平;在课例报告中,用笔说话从追求成果表述扩大到传播物化水平。比如:逄立娟教研团队以“群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为主题,突破单篇教学局限,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再如杨鹏飞老师在新疆克拉玛依创建“文化散文式作文”工作室,将上海经验转化为边疆教育振兴的实践样本。

3.普适性:从区域到全国的范式迁移
传播是最好的评价。师之蕴经验,先后扎根青浦区沈巷、尚美等学校,获得教师素养与教学绩效双提升的效益。2009年主持上海市教委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行动教育专修项目,课例研修得到跨区域传播。2012年开发上海市级共享课程“语文教师的思想方法”“语文教研的行动方法”,2019年首届“师之蕴共同体大会”吸引全国200余名教师参与,2020年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首家录制系列微视频,师之蕴经验走向上海、走向全国、走向网络,师之蕴“共建共育”的跨区域共同体、线上线下网络教研成为风景。
结语: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师之蕴引领教师的道路越来越清晰,研修的目标越来越明确,行稳致远,因为立足课堂;获众认同,因为成全教师。至今,我们可以说,工作室就是要引领“这一群”学做,培育“这一个”教师,可谓“磨炼主张的课例研修”,能够保持永久的活力,就在于引导成员:有主张地上好课,有主题地讲上课,有主见地写上课。这或许就是“师之蕴”,可以继续用研修的体悟表述:“解读之思考,诗意之表达,师也;以语文为根,因学生而教,蕴也。”关景双工作室二十余年证明:名师的成长不是个体的闪耀,而是群体的共生;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将行动筛选为方法,将方法升华为文化,最终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经验流动的风景,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学专家。扎根课堂,方法出奇迹;仰望星空,师者致远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