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推广当地教育家型中小学名师与校长创造的教学与办学成功经验、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校长为宗旨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在各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在过去20年期间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已经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建设进程中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
据悉,全国各地目前已有数以万计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覆盖了全国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所有学科,也为广大基层教师与校长借鉴成功实践,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追求自身教育理想提供了有效支持。
笔者自2007年以来先后参与多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具体业务,也多次参加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我对名师工作室这项新生事物的现实需求、基本运行、面临困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积累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一、名师工作室现象
名师工作室,首先要从名师说起。“名师”,一般而言,就是教育界及社会对那些德才兼备并在教书育人实践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享有榜样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所给予的认可和美誉。因此,名师也就成为教育行业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优质资源。
多年前,名师往往借助带徒弟进行传承。但这种方式往往局限在个人之间,或作为学校层面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名师工作室”或“名校长工作室”便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当地名师、名校长激励和带动更多优秀教师和校长的成果推广与能力建设新实践。
名师工作室实践已有20多年历史。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为了推广史家胡同小学“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与教育思想,委托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卓立领衔,于2000年率先成立了“卓立名校长工作室”。为此,卓立校长率先提出骨干教师能力培养方式,其中包括“多听、多看、多学习”(扩大眼界)、“实践、研讨、交流”(同行分享)、“感染、熏陶、磨炼”(提高自身修养)、“提炼、总结、推广”(创建成功经验)。
在具体实践中,卓立名校长工作室坚持以改进实践为导向,建设专业发展共同体;以课题研究方式,创建学校特色;最终更加强调“以学促变”“以学促优”,不断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他们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为后来的名师工作室提供了示范。
在过去10余年间,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在数量和地域覆盖方面都有了迅速发展,成为风靡全国基础教育界的新鲜事物。北京市东城区教工委原书记徐安德与朱孝忠于2014年创建了“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其宗旨在于与“国培”“省培”相衔接,推动市县区的教师培养实践与研究。他们以“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之名义,采取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名师工作室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专题研究,还在国内一流教育家和卓越名师指导下,针对名师工作室发展需求每年在各地举办大规模交流研讨会,编写名师工作实践指南性质出版物,还积极适应网络传播优势开办了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在促进全国范围内名师工作室之间的业务交流与绩效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名师工作室的发展非常迅速。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25年,省内设立地市级名师工作室871个,培养市级名师67960名;县级名师工作室2268个,培养名师131477名。
深入全国各地,我们发现在当地都活跃着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千上万渴望成为优秀教师和成功校长的中青年骨干,在当地名师名校长引领下,聚焦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聆听名师教诲,开展专题阅读、课例分享、专题研究,并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探讨。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连续十余年举办的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活动,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实践者的热烈欢迎。
事实表明,名师工作室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已经逐渐形成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名师名校长引领的优质教育资源传播与基层教学骨干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名师工作室特色实践探索
笔者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有机会深度参与名师工作室业务。2007年,笔者应石景山区教工委领导邀请与该区王能智青年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以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的教育实践与人格精神为研修专题,共同构建了“王能智教育故事”。
同年,笔者配合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共同规划并实施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我们经过研究与实践,确立了名师工作站的团队研修理念,包括“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的人才培养宗旨,要求所有成员“在服务中挑战自我,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研究中沉淀资源”。我们还结合工作站成员能力发展需求,设计了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能力发展课程。主要包括:反思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儿童的需求、研究吴正宪的成长历程与教育思想及实践特色、学习新课程方案与课标、分享团队同伴经验、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深度参与团队研修、建立终身学习愿景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巧在全程设计,重在课例研修,成在后续跟进,落在资源建设”作为工作站团队研修的基本策略。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以务实有效的教研服务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绩,先后荣获北京市和国家级优秀成果奖,还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及《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主流媒体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成为享誉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名师工作站。
2017年开始,笔者先后应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邀请,在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创办名校长工作室。通过多年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以引领学校开展特色建设、推动学校变革为载体,以在跨校合作和校本实践中提升校长领导力为主旨的校长工作室特色实践路径。
三、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认识
在多年实践探索与反思基础上,我们逐步积累了对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认识。
第一,名师工作室都是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选取的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成功校长为核心,与当地具有专业发展追求和提升实践水平的教师、校长共同组成的研修团队。目的在于推广名师名校长的成功经验、培养当地更多中青年的教学与办学实践能力。
与先前“师徒传承”不同,名师工作室除了聚焦名师自身成功经验进行言传身教之外,还需要回应参与者因为各自不同的背景与多样化发展需求,借助精心设计的专题研究和行动研究,引导参与者经过问题解决或实践创新来亲身体验超越自我所需要的职业境界、实践方法、创新精神和人格境界。
第二,名师工作室属于在职成人继续教育领域,旨在为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以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对于名师而言,也是一种顺应成人学习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而开展的“成就他人、完善自我”双向受益性质的教育活动。
工作室所应追求的价值,在于借助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带给全体参与者学习与实践的进步体验、团队归属感与职业成就感。因此,在工作室里没有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向我看齐”,而是围绕实践改进与优化目标开展的同伴对话、平等分享、相互切磋与团队行动。
第三,名师工作室以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水平为指向。这一价值追求,在客观上要求名师工作室要为成员群体创设专业能力发展与职业境界升华所需要的知识更新、实践探索、同行交流、经验总结和人格修炼。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五本学习”理念,即基于书本和各种符号资源的“书本学习”、立足岗位实践探索的“事本学习”、与同行相互沟通有效交流的“话本学习”、借助反思总结将感性认识升华为实践知识的“文本学习”以及不断认识服务对象、职业同行和完善自身境界性质的“人本学习”。在工作室实践中,我们还逐步探索出运用“五本学习”理念,促进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四,为了有效实现实践能力与职业境界提升的发展目的,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团队研修共同体+能力发展连续体”的复合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名师工作室要精心创设促使全员倾情参与的情境,以既有实践经验反思与实践改进任务为主线,组织成员承担专题学习、探索共识建构、问题解决与资源开发等挑战性任务,并借此逐步构建合作互补性质的研修共同体。同时,还需要把握工作室各项活动的阶段性进展以及集体研修、自主实践、成效评估与成果打造之间所需要的连贯一致的持续努力,以达成实践改进、观念转变与目的达成为始终的能力发展连续体。
我们的实践表明,“共同体+连续体”能够有效激发工作室成员的团结合作和持续努力,并从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
第五,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工作室的业务活动规划应遵循一个能力发展的逻辑链条,那就是“聚焦—众筹—集优—共创—多赢—可持续……”。
具体而言,就是每次活动要确定一个真实且有价值、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有意义结果的主题;围绕主题,鼓励所有参与者结合各自经验提出意见与建议;统合来自参与者各自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的意见,使之成为有主题、有结构、言之成理的集体意见;将上述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度加工,形成能够体现集体智慧的共识或可操作的行动建议;通过全体参与者的积极后续实践,达成实践改进与问题解决的预期结果;在完成预期任务过程中,促使每位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历练,并从中深刻感悟“共同体”和“连续体”发展机制,进而形成对其的深刻认同。
以上研修逻辑仅就一项任务或一次活动,经过努力应该可以做到。但从工作室团队能力与运行机制创建视角看,还需要把不同任务加以迭代升华,才能帮助参与者深刻感知“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这样一个“实践经验知识化”的能力发展过程。
我们在工作室研修实践中坚持激励参与者“将体验的功夫做足”,即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做出来、讲出来、写出来,再带他人做出来”。为此,就要求我们聚焦一定的问题与任务,设计“问题链”、搭建“脚手架”,由此完成有意义的共识众筹和问题解决,引导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产出性学习”,获得能力成长和实践自信。
通过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渐积累了名师工作室培养专业能力的基本经验,那就是:主持人围绕一定主题/任务设计具体而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者由此开展深入思考与讨论,并形成有成效的结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团队归属感和自信心,于是也就有了长期坚持的自觉意识。我们将此种研修体验简要表述为:“一具体,便深入;一深入,便有成效;有成效,便能持久;能持久,便化为自信。”
第六,在网络化与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时代,名师工作室要综合利用包括实践现场、虚拟空间及多种媒体交互强化的泛在学习及混合教育技术,来有效获取更大范围既有的成功实践与研究成果,发挥工作室“集体研修、在线交流、个体实践、团队共赢”的有效性,致力于人际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工作室与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此外,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介的活动信息发布、专题资源推送和成果分享等方面的作用。
第七,名师是引领工作室发展的灵魂人物。上述对名师工作室的希冀与期许,客观上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所应具有的专业发展规划、引导能力与人格凝聚力都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他们不能满足于自身既有的个人成就,需要研究服务对象能力发展诉求及其学习特点,并以符合对象群体能力发展规律的理念与方式设计、组织工作室业务的开展,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受益于工作室的专业支持并以自己的努力为团队做出贡献。
为此,名师就需要学会成为教师或校长团队研修过程的规划者、问题情境创设者、学习过程与实践改进的引导者、研修成果孕育者和工作室教育故事传播者。此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还要善于吸纳外部专家和各类资源,以便为参与者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第八,教育行政部门善始善终的支持和保障,事关名师工作室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名师的认定、工作室的设立,还是学员遴选、方案规划、过程实施与绩效评价及经费条件保障,都离不开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
同时,名师工作室的业务开拓与作用发挥,对于各地已有的教研制度与教师培训业务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正规设置的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对“非正规”的名师工作室之间如何互动协同,也需要行政部门积极引导,以便形成互补合力,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加实用有效的专业服务。
本文回应国内各地名师工作室的现实需求,结合自身深度参与的名师与名校长工作室真实实践,尝试就名师工作室的性质、规划、实施与成效保障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团队研修共同体+能力发展连续体”的基本主张。笔者的主要动机还在于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探究精神,希望通过上述客观呈现和简要结论,能够有助于各位同志判明名师工作室这项新事物的理念、制度与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推进这项以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为宗旨的多赢教师教育新实践。
文 | 张铁道
博士,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