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逆反”现象。剖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所致;有的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所致;有的是不良的社会影响所致。无论是何种原因,这类现象的产生都会令家长老师颇为苦恼。处于“逆反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表现为烦躁、脆弱,出现一些自身认识,因得不到别人理解赞同而苦恼。作为家长、老师,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现象的产生,合理采用疏导方式,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针对“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类型。
口是心非型。此类孩子多是受到某种打击,心理不够平衡,却又受到父母的强烈要求而产生逆反心态。譬如,学习一直很好,突然成绩下降,遭到父母训斥的孩子,其实做得很好,但父母总是提出过高的要求,且一疏忽就受到家长指责的孩子。这类孩子内心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但面对父母的批评指正总是用强硬的话语反驳,无论父母老师的出发点是对还是错。这极易引起父母老师的大怒,如果父母老师沉不住气责打了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冤屈感,更加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态。作为父母老师,必须有所心理准备,必须端正认识,要知道这类孩子还是有着很强的上进心的。
破罐子破摔型。这类孩子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指责打骂的环境中所致,努力了也得不到肯定,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你说什么我也不听,专走下坡路,以示反抗,其它的一概不顾。譬如,有的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一直提高不上来,偶遇几次违反学校纪律,被教师批评指正后,回到家里又被父母一顿打骂。长期下去,孩子就觉得求好无望,干脆就与家长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一切不予理睬。作为父母老师,要知道这类孩子的心灵上已有创伤,必须用心去温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希望的存在。
沉默不语型。这类孩子主要是惧怕父母老师的武力和唠叨,根本就不去听取父母老师的教导,你说你的,我干脆就不表态,让父母老师哭不得笑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摸不透底细。父母老师留心观察会发现,这类孩子越说教越偏离正确轨道。这类孩子往往会使父母老师感觉到不知如何来教育,以至于让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了。导致父母老师丧失掉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鉴于以上状况,愚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几种疏导方式。
1、第三者劝诫式。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无论是哪种类型,面对父母老师的正面直接说教,尤其是过多唠叨,都会产生反感。说教次数越多,越令孩子感到厌倦,甚至会达到父母老师一说话就心生厌恶。这时父母老师就应换一种角度来对其进行教育,可选择在孩子心目中有地位有威望的“第三者”来劝诫教育孩子,可单独与孩子交流,也可三方当面进行交流。“第三者”必须批判地来分析父母老师、子女学生各方的正确面和需改进面,注意把握要适度,搭好父母老师与孩子学生不断沟通的桥梁。
2、生活关心式。无论哪种类型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关心,尤其是生活上的关心。这种间接教育会产生极大的驱动力,给孩子以无声的教育。父母老师必须把握好生活中的适当时机,以点滴生活细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师的辛劳,感受到父母老师的关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比如,邻家一个叫陈春阳的男孩,以前“逆反”心态很重,父母为此生了很多气。突然有一天,父亲病倒在床。一次吃饭时,当父亲把一块鸡蛋夹到孩子的碗里时,没想到一个14岁男孩激动得捧着碗掉下了眼泪。从此,这个孩子一反常态。由此可见,触动孩子心灵的教育是最美的教育。
3、榜样感染式。平日里,家长老师可选择从侧面间接教育的形式,由榜样来感染孩子。譬如,当孩子在场,家长和邻里聊天时,可多聊一些身边由“逆反期”成功转变过来的鲜活典型,以引起孩子的共鸣。
4、影视熏陶式。就是选择有关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视剧和孩子共同观看、探讨。使孩子有所陶冶。
5、心理咨询式。当父母老师和孩子实在无法很好沟通时,尤其是父母和孩子心理上都受到极大创伤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机构谋求解决策略。
各位家长、老师,孩子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只有认真分析、深刻理解体味,你才能读懂他。
注:本文发表于《丹东日报》并刊登于丹东教育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