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技术对学校的支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已经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教与学、管理方式和校园生活三个方面。
1. 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
技术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助力。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选择多样的 教学模式,如在线的教学模式,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以及在线和面对面相结合的 教学模式——混合学习。现在最常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在线和面 对面相混合的教学模式。
技术还给教师带来了多样的教学资源——音频的,视频的,图文的,虚拟现 实的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技术还给师生带来了多样的交互方式,师生可以通过QQ、 微信等多样的方式进行交互。
技术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备课的时 候,不仅可以和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和远程的名师、专家进行跨时空、跨 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多的助益,这样的交流对教师的专业 发展有很多的助益。
此外,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档案袋,为教师教学提供更 科学的评估,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对学生而言,技术的发展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助益。比如说,学生 以前仅仅能通过课堂、教师处获得知识。而有了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互联 网,在互联网上获得知识。另外,在功能多样联网的移动设备支持下,学生可以 随时随地地获取知识。如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获 得自己想要获得的、丰富多样的知识。 如此,面对越来越技术化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转变。那么,教师的 角色应该走向何方呢?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转变呢?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总是以 权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知识的继承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控制了课堂。那么在信息技术这样一个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转变。 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知识。此时,教师就不一定是唯一 的知识传播者。所以教师可以成为引导者,助学者,可以成为“教练”的角色。 教师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前在课堂上传播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 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也要转变,学生应该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转变 为主动获取知识者。
2. 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持
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也就是通过网络技术、信息平台,实现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管理决策的信息化。
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持能够让学校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够形成科学的决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方便信息的共享,从而形成从办公管理、教学、服务等统一的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3. 技术对校园生活的支持
技术能够方便信息交流,不仅包括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还包括了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 QQ 群,微信群及其它的家校沟通平台,让家校 沟通更加便捷。技术在管理上除了能促进各角色之间的交流外,还通过各平台对学校各事务进行管理。在技术的支持下,各种管理平台和系统,如图书馆管理平台、教务系统、财务报销系统、一卡通服务系统等的应用服务让学校生活更便捷。
总而言之,技术对教与学、管理方式和校园生活的支持,能够让教与学更加有效、更加高效,能够让管理更系统、更方便,能够让校园生活更便捷、更人性。
(二)提升学校技术效能
技术应用于学校,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的教学,更便捷的管理。但现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要提升学校的技术效能,首先要找到存在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技术效能。
1. 学校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以下问题
要提高学校的技术效能,首先要了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梳理发现,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建设思想不明确。很多学校是跟风建设,盲目建设,不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像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屡见不鲜。在团队到学校调研时发现,不少学校进行设备引进与具体应用时,根本没有根据学校情况,开展活动的原因只是因为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做,如现在提的比较多的创客教育。这在信息化建设中非常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在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思考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确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并不断增加内容。
第二,建设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将各方面信息化建设凝聚起来。这样造成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当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学校的各部门之间不能合理分工,各自为政,不能统一协调,整体推进。没有统一的规划又导致了学校没有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整体的建设过程当中,因缺少统一的规划,使得数据格式不一,规范不一,数据、平台兼容性差,使得教学和管理平台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资源无法共享。而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学校的各种信息化系统之间接口不统一,资源不集中,数据不同步,使得各部门信息交流共享不便,管理困难。不仅不能提高管理效率,反而会降低,并且增加维护多平台的成本。
第三,建设内容不明确。很多学校提到信息化建设,就是引进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极少关注应用层、服务层的建设。要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要综合考虑学校建设的各部分的内容,不仅仅引进硬件设备,更是注重学校的数据库,平台与资源等建设,整体推进,重点建设。特别是在引进设备后,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将各设备具体应用到具体的课程中,服务师生。
2. 如何提升学校技术效能?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这么多问题,那么要如何提升学校的技术效能呢?针对总结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的技术效能。
首先,明确建设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要提升技术效能,首先要明确建设思想,要明白技术应用于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的所有建设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建设。
其次,要系统规划,打造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在整体部署时做到一个统一探究数字资源的应用——认知工具为例,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因此数字化学习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资源、探索问题、写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一是作为课程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工具。在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认知工具,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和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获取工具,有三种途径:
(1)利用地区或学习教育资源库。
(2)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包括各类教育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如学科网、各教育平台,还有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各种在线课程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好大学在线等,还有一些国外的网站等。
(3)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和挖掘网络资源。如 百度、Google、必应、360 搜索、SOSO 搜搜等。
二是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各种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学习对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利用 VR 设备,虚拟技术,射频技术等,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学需要,作为情境探究工具具有三种途径:
(1)学生通过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如台湾学者黄国祯所研究的利用射频技术基于手持设备 PDA 的移动学习等。
(2)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所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在虚拟情境中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如我们较熟悉的教育游戏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如在现在最大的成熟虚拟游戏 SecondLife(http://secondlife.com/),就是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设计的。这个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并登录,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形象,在里面进行平时生活的一切活动。
(3)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得到科学结论。在虚拟的实训环境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
虚拟和远程实验室 (Virtual and Remote Laboratories )
远程实验已经是现在比较成熟的应用,它能减少危险实验的发生,也能减少实验经费,能让学生远程操作,多次操作。对于今天的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就像试管一样重要。模拟过程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传统实验的结果也能被计算机预测出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美国三位科学家 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 和 Arieh Warshel 三人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而获得 2013 年化学诺贝尔奖。Warshel 说:“简单地说,我们的研究就是借助电脑分析蛋白质的结构,最终了解蛋白质的工作机制。”化学反应是瞬间发生的。在不到毫秒的时间里,电子从一个原子核跳向另一个原子核。经典化学很难捕捉到这一瞬间,用实验方法来记录化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不可能办到的,但用计算机却能做到。获奖的科学家们所提出的方法能让科研人员通过计算机来解开化学反应过程的神秘面纱,比如废气的催化提纯或者绿叶的光合作用。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虚拟实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奥秘。
三是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有各种类型的师生和生生交互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技术支持协商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有 QQ、微信、Email 等。
四是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有各种有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平台,支持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过程。如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工具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整体概况能力;利用信息“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借助网页开发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获取和组织能力。
五是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教师根据学习者模型测量工具系统记录学生行为、学习习惯,通过集成化的课堂控制系统,灵活地控制学习终端;利用档案袋工具,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利用学习轨迹记录工具、学习者成长瓶颈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追踪测评。 此外,学习者通过使用一些随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通过 SPSS 统计 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借助统计图表或 S-P 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 评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交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会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的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式发现学习,学会借助信息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三)常用技术应用练习(实操部分)
1)思维导图做规划
2)常用文献管理软件应用
3)云笔记教研、记录
4)UMU平台学习管理
5)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社区空间
6)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络平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