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一是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不足。多数校长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而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资源分配,信息化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往往只重“技术”,而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等“非技术”性因素却关注不够。
二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低。目前,在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低的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首先,校长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满足于原有的教育理念和领导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对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校长保留着原有的、静止的思维模式,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学校管理的多维性变革(来自学生、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没有一个主动而敏锐的洞悉力,甚至是漠不关心。有些校长缺乏果断力,在遇到变革时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以致于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错失良机。有些校长甚至还凭借个人的“热情”与“经验”,不讲究科学的领导规范与策略,不能使整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并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许多计划难以真正实施,不能领导学校向所规划的方向前进。
三是校长对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不够。当前很多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主要表现为校长个人的领导能力,校长与其他领导、教师之间只是一种典型的“命令—执行”关系。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把权力过分地当成了学校管理的法宝,不重视发挥团队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但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校长的权力却主要表现为一种非法定的权力,其强制性是十分有限的。另外,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的管理团队通常是由一个校长、一个或多个副校长以及一些中层领导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产生的权力失衡或者意见、见解不一致,则容易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执行效率。经常会出现副手互相推委,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做决定,将所有的领导工作推给校长一个人,这样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校长团队领导力的发挥,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都不利。
四是现行机制束缚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下,校长权力运行机制多表现为一种以等级权力体系为载体的科室化层次结构。然而,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结构只能使领导活动按照从上级到下级的这一单一路径运转,不仅领导者与下属的沟通因为体制的力量而受阻,而且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鸿沟也导致了领导结构的僵化。具体来讲,校长权力机制中的人、财、物等权力的不明确,学校社会环境的相对复杂,以及学校管理与评价的社会标准的不够完善、不够合理,且相对封闭,这种领导体制的缺陷容易造成学校管理上的形式主义,容易造成校长的决策和执行策略与实际脱离,在管理过程中影响沟通、激励、决策和监督等领导环节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三要素
在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过程中,有些校长和老师正在关心这样的话题:我们所谈的信息化领导力,是不是就是表现在我懂了信息化的应用了呢?有一些校长和老师也正在关心,信息技术应用于我的学校的教学,或者我的学校的管理,或者帮助我们去培训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就表明我具备了信息化领导力了呢?拥有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的领导力方面该如何来体现呢?
谈到信息化领导力,在谈它的内涵时,我们曾经提出来从三个方面来做隐喻。既然是谈力,就可以借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描述它。今天,我主要和大家来交流怎样理解在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过程当中,恰当的关注信息化领导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什么是点?
各位校长,可能正在规划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提到了有很多切入角度。这样的一些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正是信息化应用于学校管理各个环节,或者说各个要素的一个作用点。那么哪些是点?如何培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来管理我们的教学活动?如何来强化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这都可以成为点。现在我们以学校的学习为例,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这些点是什么样子的呢?比如说教师在运用技术来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如何来看这样的一个点是否准确?
如何判断点是否准确?
在这里我给大家来讲一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例子,大家来看一下这样的例子当中是不是有相似性。比如说我们看高速公路,当它的速度被限制为 100 Km/h或者 120Km/h 的时候,它要不要一些基础的条件?如果我们的道路双向之间缺少了隔离带,我们的速度能提上去吗?如果说在高速公路当中,对于单向而言,我们有三车道或者两车道,如果我们把两车道和三车道之间的这一条线给去了,我们的速度能上的去吗?再反过来讲,如果说在单向当中,我们不是画线,而是把每一条道每一条线都改成了隔离带。一条车道就由一个隔离带将它隔开,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速度能上的去吗?大家不妨在大脑当中简单地思考一下,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在实践过程当中,汽车运行在处处都是封闭的,隔离带的,独立的车道当中,会不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速度反而又上不去了?所以这里面正好就涉及到了和我们所说的一个相似的概念,在应用过程当中,我们运用了隔离带或者说线条,其实它就相当于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运用的某种技术。用的恰当,它就会提速。用的不恰当,它就会减速。那么恰当就表现在力的作用上,力它对于学校的发展,它从大小、方向和作用的这些点来看,如果你的点作用的不正确,对于教师来讲,它可能不能起到助力的作用,这样反而会削弱学校的管理效能。而表现在教师对管理者的评判当中,他就会认为管理者的领导力不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你具有管理能力,可以去管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但是你区别于别人而言,如果把你的工作交给别人来做,你是否能够看到,你来做这个事与他来做这个事有什么不同呢?可能在实践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校换了一个校长,突然间人人都充满了活力。有的学校换了一个校长,发现大家一下子都变得比较苦闷,为什么呢?我们讲这可能就是说,同样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当中,借助于他的智慧去将恰当的方式运用在恰当的过程当中,让我们的所有的应用者能够知道,这样的一种力,它的施加的效能、效果是不是帮助教师激活了他的活力?应用技术,就要看这方面的问题。
如何选择准确的点?
我们不妨在实践当中,多研读一些学校管理者他们在实践当中开展比如说包括如何去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技术,如何去领会新的方法,如何去实践新的方法,这样的一些案例。我们来看,为什么有的时候老师会抱怨,一个新的东西来了他担心负担会更重。有的老师看到一个新的东西来了,他知道这样的一个方法,有可能会减轻我的负担。在我们国家信息化教育的应用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好多地方,他们在推广某些技术时,有时候推广的一些技术,让所有老师都去深入学习,深度思考。但几年之后,因为技术自身的淘汰,会导致教师开始怀疑。我们的投入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们有没有在某些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由于理解不当而导致投入失当的情况?
所以说各位校长,我们在实践当中去强化如何考虑找到一个准确的作用点,如何在学校的实践过程当中考虑准确的作用方向,而且要思考这个方向是不是可以延续,是不是可以指向未来,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是相当有影响和帮助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在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过程当中,在做方案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它到底是适应形势,要求人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地方已经看到了它的作用?我们如果看不到它的作用,你即使去推广,它也有可能会导致老师产生排斥的心里,从而降低它的效能。一旦老师产生了排斥,从心里不能认同,即使这个东西再好,在后面的进一步推广和实践中,也可能会让老师产生阴影。所以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要让大家建立领导力,而且要思考在信息化的时代里面怎么充分地,合理地去选择和学校相匹配的,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去实践的一个原因。
(三)信息化领导力构建:
信息化领导力构建:由何(概念梳理)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当我们要去管理我们的学校的时候,总需要我们具备某种东西。这样的一种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去预知学校的发展的前景;这样的一种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规划学校的未来;这样的一种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去组织实施我们的所有的规划;这样的一种东西,它还能帮助我们控制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有的人说这不就是领导的管理能力吗?有的人说这不就是领导的一种能力吗?我说,不。这里面所显示的一种东西,其实是领导力。
1. 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描述
领导力不同于领导能力。那么我们在本课程当中,我们将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为什么我们说领导力不是一般的领导能力。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些学者对于信息化领导力的一种描述。
我们从胡小勇教授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他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可以从具体的建设的维度来构建。他的一些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作为学校的校长,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构建信息化的领导力;黄荣怀教授,他从我们在工作当中应该考虑到的若干的方面帮助我们一起来思考应该如何来构建,他还从领导力和执行力两个方面,把校长的一些需要具备的这样的一种力量做了一些划分。他认为领导力和执行力正好是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同样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具有较强的领导力的管理者,一定是具有很强的执行力的。
那么在前面的描述当中我们注意到了,有的学者借用了能力的隐喻;有的学者运用了力的隐喻;有的学者就直接用能力来解释了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就自然的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就是信息化的领导能力这样的一种界定。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如果说我们可以用能力来描述力,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说信息化领导能力而要说信息化领导力呢?再一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校长他已经知道了如何在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然后来有效地改进学校的教学或者管理工作,不断地丰富和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指导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者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注意,我们因为说力,借用的是一种隐喻。它来自于物理学上的一种隐喻。在物理学当中,力被看成是一种作用。那么,我们如果要说我们的学校的校长他是否具有领导力,那我们就要看我们的学校的校长,他是否能在实践当中通过他的领导来让我们感知到其产生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谈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我们就要去考虑校长的信息化的这种领导能否对学校产生某种作用。领导者在实践过程当中,他们能够为学校的实践发展所起的这样的一种作用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力。那么这样的一个东西,应该来说就是领导者在他的自身的内部所应该具备的某种素质。而这种素质呢,它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来谈力和能力的隐喻,我们就可以看出力它应该是源自于内部的,它可能会通过能力来表现出来,但是它又和能力不完全一样。
2. 领导力与领导能力
我们强调,我们既然借用了力的隐喻来描述领导力,我们就要借用力量来呈现这样的一个概念,而不仅仅是用一般的能力来解释到底什么是领导力。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情况。有的时候在和一些中小学的校长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也有很多的纠结。他们会说我们也很想在学校的实践过程当中会要去引入信息化的概念,但是呢,他又常常会纠结于一些现实的困惑当中,比如说当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师要运用这样的一些方法来改进我们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原来的较高的学生的比如说考试分数等等各个方面,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的一些东西的存在而导致它出现下降呢?
3. 如何判断校长是否具有信息化的领导力
我们要去判断学校的校长是否具有信息化的领导力,其实我们有以下很多的方面需要去考虑的:
• 是否对信息化进行过系统地关注和思考?
• 能否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化的不确定性?
• 有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地考量?
• 是不是为学校的师生创设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
• 是不是能够考虑到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去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
• 是不是能够通过某些建设方便了师生通过不同感官获取符合其认知的资源形势?
• 是不是能够引领教师在成长过程当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
• 是不是能够帮助广大师生形成一种探索新型学习方法的、认知的志趣?
• 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信息化能为自己的学校管理、建设所带来的便利?
• 是不是能把精力放到对学校的整体思考当中,而不会纠结于某些管理的细务?
基于上面的认识,当然还可能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些方面,我们说要去判断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信息化的领导力,那么他就必须要充分从多个方面来共同的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某些方式做出判断和思考。
信息化领导力构建:是何(内涵界定)
在本课程当中,我们也尝试在前面的这样一些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诸多学者描述的基础之上,来构建出我们自己对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一种界定。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1. 一种面向实践和面向未来的信息化力量
前面的一些内容当中,我们借用了力的隐喻,强调要让我们的校长在构建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的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在教育当中所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我们还要去思考,这样的一种力量,它在我们的教育过程当中,就像力一样,它所形成的大小,它的方向,它的作用点到底如何?物理学上说了,力的作用它是有大小的,是有方向的,是有作用点的。那么我们的校长,我们是不是也能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大小是适中的,方向是清晰的,作用点是选准的。我们有的时候使下了力,但是由于方向不当,可能会发现,使了很大的劲也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因此,我们说在学校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过程当中,我们的校长具备了某种力量以后,他就应该知道:
• 如何站在整个教育的视角,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分析和理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 理解教育技术的深层发展关系;
• 合理的建立和分配学校的资源;
• 将信息化纳入规划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 通过信息化的支持作用,管理团队来实现预定的目标。
2. 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校发展
说到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产生一种误读,认为信息化不就是信息化的工具吗?如果仅仅有工具,我们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一些工具促进我们学校的一些发展,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我们的教育就会简单地表现在技术工具的应用方面而不能充分地去思考这种工具是如何来助力教育的各个方方面面的。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特别迅速,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那么,在不断出现的信息化浪潮面前,我们的校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跟风还是守旧?当然跟风和守旧它不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我们在跟风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表明我们具有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了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去考虑,怎么样去和原有的教学进行衔接?我们怎么样去确立有原则的变革和创新?让我们的这种变革和创新能够真正地在实践过程当中,对我们的教师、学生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让我们的学校真正地在一种时代的这种技术化的助力当中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如果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忽略了对这样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就有可能会导致:
• 广大教师因不了解整体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而出现脱境化的存在;
• 广大教师将精力转移信息技术的不断适应当中,而缺失了技术支持教学的本质化的关注。
我们的校长需要理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作用,他必然会去考虑到我们学校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他必须要去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学校存在什么样的技术基础要去思考怎么样用我们已有的技术条件来帮助教师去适应,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适应的需求不断的去发展和拓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助推我们学校发展的一种催化剂。
3. 强调应当具有敏锐的信息化眼光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在现实世界当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现实当中的一个存在。它在我们的实践过程当中,它可能会表现出自身的许多特色,但是你又不得不去尊重现代教育当中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大教育的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还要去思考的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他长时间地来自于教学一线,他对教学一线有过很深入的思考,他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教育专家。那么,在实践过程当中,他们会不会因为自身的这种认识而导致他们受困于自身的经历,形成对某些问题看法上面的局限呢?所以说我们强调信息化的眼光,就是要帮助校长:
• 主动地、辩证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 主动地思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问题;
• 不断的去寻求问题的应对策略;
• 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 敏锐地去捕捉现实发展中关于教育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 从学校团队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待新的发现和认识;
• 选择符合学校发展的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
4. 强调学校规划应当具有持续性
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的师资的水平,我们的资金投入情况,我们学校空间建设状况等等各个方面,它都会对我们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我们如果要去思考的话,我们会不会要去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 需要投入什么样的设备?
• 如何不断改善我们的环境?
• 如何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 如何确立设备的更新计划?
在这样一些问题的共同的思考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思考,我们需要如何不断地完善学校的整体教学条件。我们如果说仅仅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变革,但是我们却不能给他提供很好的条件,“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事件在现实世界里面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想马儿好,首先得给马儿吃得饱。当然,反过来说,你如果给马儿吃的饱了,也不见得它就能够跑得好。所以我们必须要带着一种共同思考,共同发展的眼光,引导他们来一起建设学校的长远规划。如果我们利用了较高的投入,只是简单地跟风建设,缺乏了长远的眼光,那么产出一定是低下的。有人说在学校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产出也不会很低下,我建了很多的基础设施,我的学校里面建设了好多的资源,只是资源学生不用而已。如果说没有用,那就是低的产出。我们说一切的建设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从校长,到一般的管理者,到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到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甚至我们学校的家长,社会上所有关心我们学校的人,他都需要可能去考虑,如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我们学校的信息化,能够一起来获得我们想要获得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去考虑很多方面:一个方面,作为我们的校长,在进行长远规划的时候,在你的任期当中所做的这个工作,在下一个任期当中的校长,包括你的下一个任期,能不能考虑他还能在你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
同样,我们还要去考虑,如果说回过头来,从我们接手的上一任期的工作来看,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对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他的信息化投入,你决定彻底变革的有哪些?为什么你认为它不合适?那么这种认为会不会导致下一任同样认为你的规划是不合理的?持续性它就强调的不能因为我们这方面情况的存在,而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认识。各位校长,以后可能会通过其它专题的描述,看到我们的一些案例,来让你看到我们一些学校在实践过程当中,它是怎么样来考虑不同任期之间的校长,他们做好了自然的衔接从而使得学校在信息化规划和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很好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去展开。
我们刚才说到,学校的发展,它的利益相关者很多,除了刚才说到的我们自身学校的这样一些利益相关者以外,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我们学校的投资者,其他的有可能将来进入我们学校学习或者工作的人,他们可能都是利益相关者。我们的所有工作,对我们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尤其是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它是不是能够形成积极的正向作用?能够让我们在学校的实践过程当中,因为我们的投入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去面向未来。
5. 需要依靠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力量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提出要谈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就自然会去考虑,它必须是依靠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力量的这样一种东西,它才有可能会真正地成为我们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完整内涵。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么多的人都在关心你的学校,他们都期望从中得到他们所要想得到的东西。那么作为我们学校的校长,尤其是一般的面向我们学校的所有的教师成长的这样的一些有责任的校长来说,包括我们学校的中层管理者都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 如何从学校整体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关注问题,设计问题?
• 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宣传和设计?
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来说,对于我们整个学校的建设,对于我们学校校长能否在新的时代里面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这样一种领导才艺,充分地凝聚我们的团队的力量,让大家愿意在你的这个旗帜的引领下,共同的去建设和成长,都将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总之,要去完整地理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说,它是一种面向实践个体、面向未来的信息化的力量;它需要我们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助力学校的发展;它需要我们去强调校长应当具有敏锐的信息化眼光;它要求我们去强调学校在规划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思路;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力量。只有充分地发挥了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在这个力量的过程当中体现出你作为其中的核心的这样一种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校长,让我们的管理者真正地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领导这样的特殊的才艺。让我们更好地去完整展示我们服务于学校成长,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这样一种力量。
信息化领导力构建:如何
当我们理解了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意义以后,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切入,从什么样的方面来帮助校长建构信息化的领导力呢?在很多的方面,其实我们的工作可能都可以作为考虑学校如何来构建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1. 寻求信息化领导力的切入点
那么我们在这里面其实想找一些简单的切入点,因为在国家已经面向义务教育阶段,面向高中阶段,面向职业学校阶段的校长都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标准、包括幼儿园的园长,它也有特定的标准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些标准。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讲,它也是国家对我们的校长提出的某些能力的诉求,那么作为一个校长需要有这样的一些能力那么相对来说我们相关的管理者应该说他也需要具备与他们相一致的某些能力。因此,我们在信息化领导力构建当中呢,我们也可以借助于这样一个点来切入,来思考如何来构建。
我们国家在这几个方面的标准里面,在描述的时候,其实它的每个描述的情况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有几个点有相似性,基本上都是谈到了。作为管理者如何去规划学校的发展,作为管理者他如何地在学校里面去营造育人的文化,作为管理者,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去引领学校的课程的教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呢去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还要去考虑,如何去优化学校的内部的管理,还要去考虑如何去强化、调试外部的一些环境?因此我们不妨围绕我们作为管理者在工作当中所考虑到的这样的一些方面来思考我们如何来构建信息化的领导力?
2. 规划学校发展
比如说,在我们规划学校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去考虑到,从学校的整个大的全局来思考,我们的信息化如何帮助我们去强化学校涉及到规划的各个方方面面?
营造育人文化
在营造育人文化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考虑,什么样的东西是我们学校的文化,那么这样的一些文化,通过什么样的东西来体现?那么我们的技术是不是可以来帮助我们去体现?
领导课程教学
我们去强调课程教学,那我们可能更多地要去关注,在课程的教学当中,我们的信息化如何来帮助我们的教师去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如何来帮助我们教师去呈现相关的学习资源?怎么样让我们的师生借助于更多的方式来实现学习过程的一些交流、互动和沟通?
引领教师成长
那么我们在进行学校里面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的校长就要去考虑,我们教师到底应该从什么样的方面去获得他的能力的提升?现在的这个资源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渠道,比如通过网络等环境来帮助教师来成长,那么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去自身提升的这样一个环节里面的体验呢,来帮助我们知道,原来这样的一个东西,是怎么样去影响我们的学习的。我们自然也会去考虑,这样的一些东西是不是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
优化内部管理
那么我们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的时候 ,我们也要去考虑对于不同的技术来说,我们在实践过程里面,我们怎么样把不同的技术转化到我们学校的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的教师人事档案,我们的教师的一些数据,比如说我们学校教学的材料等等各个方面,怎么样借助于我们地区的,区域的整个信息化的支持平台,怎么样去构建我们学校的,符合区域要求的,能够对接的这样的一种管理的系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组织教学活动?
调试外部环境
我们说,怎么样去调试外部的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学校,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我们这样的一个学校,它必然会和其他的学校,和家长、和社会建立广泛的沟通。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沟通?传统的方式,我们可能借助于比如电话、书信往来或者说通过其他的一些海报的形式来描述。那么今天的这种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沟通方式。比如说,我们有信息化的平台,去展示我们学校的资源。我们可能还有一些家校通的平台,和学校里面,来表达我们和家校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一些信息的流动的情况。那么在这里面,我们的家长,他能否借助于这样的一个平台,快速地了解学校的动态,把他对学校学习的诉求以最简洁的方式反馈给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能够及时的了解各种动态,同时也让我们的社会对我们学校的关注转化成我们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 怎样结合校长的六项标准构建信息化领导力
我们所以说,选择校长领导力当中所强调的这样一些方面,借助于了校长标准来共同构建呢,其实,我们会说,任何一个工作它其实都是相互配套,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如果说,我们重新用一个新的切入点,是不是也可以做,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说,怎么样让我们的校长,从你自身的工作出发,更好地来思考。这里面的话,我想,可以为我们的校长,包括我们学校的其他的一些管理者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的内涵。然后,从我们自身的工作出发,来思考问题的话,可能更容易落地,而不会导致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规划和我们学习的内容之间成为两种孤立的、独立的系统,使得我们工作里面的想法,和我们课程当中的描述方法之间难以找到那种衔接的关系。所以这里面,我们想和大家说的就是,我们在这门课程当中,建议大家借助于这样一个通道,来理解课程学习内容,做好这个我们学校的信息化规划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层级
学校信息化建设包括四个层级: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
基础层:基础层建设需要通过硬件设施、系统软件和网络覆盖等来实现,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数据层:数据层建设通过搭建一系列的数据库,建立数据资源,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并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信息孤立、冗余、滞后、重复等问题,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基本核心数据库,分别是学生数据库,教职工数据库、教学资源数据库、师生发展数据库;
应用层:应用层需要各种平台和系统实现,通过建立各种平台和应用系统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便捷的途径,最大化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服务层:以服务广大师生员工为宗旨,为其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及部门的管理水平。
此外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除了要考虑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的建设外,还要进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去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建立一定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完规章制度后要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这四个层级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循序渐进,重点建设,逐渐达到服务师生的目的。
(五)案例研讨:如何优化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1. 案例研讨(案例略)
2. 归纳总结
在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下,在规划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侧重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做到利用技术实现这几方面的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以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分层次地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与 现代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从而提高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效率,最终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教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也不能离开这块这阵地,教学信息化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教师教与学生学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在线实时异地跨时空互动交流;建立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班级制的教学模式可以转化为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有利于教学系统各要素相互配合,使得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也更加灵活,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体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的深层变革,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科研信息化
科研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变革科研组织与活动模式、推动科技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正在引发21世纪科学与工程的变革。学术科研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研信息化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建立研究门户网站等方式促进科研信息的传递与共享,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重复研究,浪费人力和物力,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学校管理信息化包括对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管理,各类学校通过网络技术、信息平台,实现管理手段、过程、决策的信息化,也就是“学校管理信息化”,将学校过去的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学校管理的决策。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我们能看出,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从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学校、学生、教师、科研、图书、仪器设备、办公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从教育办公管理、教学、互动到服务的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上下级、平级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破除信息孤岛,降低成本,实现全方位的学校情况分析与建议,提高管理效率。
校园生活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教务系统,选课系统,学生行为记录平台等,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而学校管理一卡通服务系统,财务报销系统,各种在线服务项目等则给学校的全部人员提供更快捷的服务,节省时间。此外提供的多样交互方式,如QQ、微信等,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的交流,让校园生活更便捷、更人性化。
总之,推进学校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有好的整体发展规划。 而制定好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缜密的、科学的工作,但并不是每个规划都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相反有的还会造成南辕北辙。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进 程中还面临不少疑惑与问题,任重道远。但已成星星之火,因为目前有不少信息 化应用成果。学校和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仍需努力。
(六)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创建面向未来的远景规划。
其次,营造指向真实世界的育人文化。
第三,创设形式丰富的变化课堂。
1. 翻转课堂教学
2. 混合式学习
第四,设计满足师生需求的学习环境。
(七)案例分享——智慧校园
1. 什么是智慧校园
1)了解智慧校园的“智慧”
近年来关于智慧校园的讨论可谓铺天盖地,在各地也掀起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热潮,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校园?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智慧校园呢?
2)什么是智慧校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智慧校园。关于智慧校园,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指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智慧校园首先要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即以实现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建设理念。它需能提供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能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能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智慧校园还需支持教学过程的分析、评价以及智能决策。所以它既是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也是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智慧校园具有哪些特征
经过总结,我们发现智慧校园大致有这样六个特征。这六个特征分别是网络高速互联、环境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应用智能融合和个性化服务等。
特征一:网络高速互联。网络高速互联特征能实现信息迅速、实时地传递,需要校园宽带和 Wi-Fi 的全面覆盖。所以智慧校园是以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以实现智慧校园所有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的连接为目的的。网络高速互联是所有用户按照新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特征二:环境全面感知。环境全面感知特征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以高速的网络实现。环境全面感知以物联网为基础,其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与设备主要是射频技术和传感器等,实现随时随地地现实环境感知和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的感知、捕获和传递,以及校园各种物理设备的实时动态地监控与控制。环境全面感知是智慧校园的基础,它能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方便为师生服务。
特征三:海量数据支撑。海量数据支撑是通过智慧校园的环境感知系统和各种学习系统,收集大量的数据来实现的。而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形成分析报告,如此就可对校园的情况和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和预测。而大数据技术指的是一系列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共享和可视化技术的集合,它包括了学习分析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的组织与共享技术等。
特征四: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因此智慧校园需要有开放学习环境的特点。它需要拓展资源、时间和空间,要支持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景,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得以发生。
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泛在网络的支持。泛在网络指的是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泛在网络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实现无缝的对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其服务的三个基本特征。泛在网络帮助人们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都能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并获得前摄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特征五:应用智能融合。智慧校园实行开放、协同、整合的信息化框架,能够充分发挥整体效能。运用智能融合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特别是通过人的“智慧”参与,能够进一步提高决策支持的能力。
特征六: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智慧校园的建设最终目标,学校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实现个性化服务为目标,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且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智慧校园的核心思想
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哪?是否建设了一个引进多设备的校园就是智慧校园了?是否实现网络全覆盖的校园就是智慧校园?是否实现环境全面感知的校园就是智慧校园?是否有着各种应用平台的就是智慧校园?答案是否。我们不否认智慧校园需要设备、网络、技术的支持,但不是以这些为主要的实现目标。智慧校园的核心应该是实现智慧教育,实现个性化服务。网络高速互联、环境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应用智能融合等都是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服务教与学。
所以我们认为智慧校园中最为关键的是基于用户使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中,集成教育质量测评系统、在线备课系统、网络教研系统、录课点播系统、师训学习系统等,方便为教师使用。通过一站式个人平台完成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管理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管理和发布学习内容、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及交流平台的互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学生预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实时推送个人平台内绑定的专题学习资源;能通过系统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进行自动批改和分析;依据系统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实现快速分组,方便组织课堂协作学习;并且可以根据系统对收集的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的智能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而学生用户则可以利用交流互动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等智能终端工具,促进师生和生生联系和网络社交。因为无线网络的网络全覆盖和智能终端数据交换能力的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活动可以从课堂衍生到整个社区,利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课前预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时重点在系统中很方便地被标记出来,预习后可尝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系统自动给出作业结果的反馈,对疑难问题给出提示和解答,按照主要知识点和次要知识点,给出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结构图。系统能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同时可以自动生成作业过程中的错题,还可以对个人认为的重难点通过教师提供的网上教学资料进行反复学习。系统还能适时的按需推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个性化地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根据学习者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地推送学习者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偏好、学习内容等,适应性地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总体上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与匹配使得学生获得即时、互动地网络辅导,方便学生需要学习指导时获得个性化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在这个平台中还能有家长的参与,家长在这个平台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学习单、日常表现等,促进家校的沟通与合作。
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无论是设备引进、技术引进、还是各种系统的建设,都要以实现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4. 智慧学习空间定义和定性叙述
智慧学习空间是指借助于现代智能设备与技术,联通现实与虚拟空间,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准确判断学习行为,适应学习者的差异性,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范式并存与并行的学习场域。智能记录、智能评判和智能推送是其三项核心功能。
(1)与多重学习空间术语的关系:智慧学习空间是多个学习空间术语的衍生物。随着新技术元素不断融入教育领域,一些学者为了将已发生变化的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室区别开来,从不同角度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学习空间术语,如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室、智慧空间、未来学习空间等,这些术语都可以被看作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的“智慧学习空间”;
(2)智慧学习空间的衍变过程:实体空间——教室——学习空间——智慧学习空间;
(3)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智慧学习空间的应用可理解为通过学习空间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促进智慧学习的发生。
(4)智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空间的互动,由学习空间自动提取与学习相关的数据,帮助学习者做出精准决策,进而指导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描述智慧学习时可以有多个视角,而数据提取、精准决策和学习过程是三个常见且关键的视角,以任何一个视角为立足点,都可以理解另外两个视角的协同作用方式。基于此,从学习过程入手,以智慧学习事件的时间序列为线索,智慧学习空间的应用决策支持模型。
4. 探讨如何规划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规划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探讨的问题。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建设好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清晰且全面的规划。我们可以从智慧校园的规划内容和规划原则入手。
(1)智慧校园规划内容
智慧校园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关注师生发展,重视数字资源,创新应用服务,同步保障措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
师生发展:师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也是服务的对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的能力,学生的 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窗口,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应用服务体系建议采用“云服务”建设模式,支持各种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
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条件。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并广泛整合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外显形式,包括校园网、终端、数据中心和各种数字化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硬件支持。
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上述四个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保障机制包括组织架构、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
(2)智慧校园建设原则
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按照一定的建设原则进行,不断进行。
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贯彻应用驱动的基本原则,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整体科学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践。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智慧校园。
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要充分依托中央、省、地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公共服务,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
(3)智慧校园的建设
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智慧校园的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比数字校园具有更多优质的数字资源、更多符合师生需求及办公需求的应用系统、更多高度整合的业务等,优化教与学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更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可以云服务为支撑,构建一个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工作领域,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