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长,如何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明白人

作者: 朱瑞晶 发布时间: 2020-03-13 阅读:( 5776 )  


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两会前夕,重磅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如何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在?愿景落地,需要我们中小学校在理念更新、体制机制建设以及路径探索上做哪些努力?作为中小学校长,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干?又如何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育人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段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把“更加注意以德为先”放在八大基本理念的第一位,正是中国教育自信的表现。

(二)解读文件

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到底长什么样?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的现代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从粗放、不讲规则、不讲标准的现代化,走向精细、讲标准、讲规则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每个人都大有作为。

这是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时代。这一次教育现代化文件里,没有一味强调设备现代化,或者硬件现代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关注个体,意味着教育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更加关注每个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生活幸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人人要学习、时时要学习、处处要学习。人要转变成人力资源、人才,必须依靠学习。从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更强调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或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里,学习者不仅是指学生,而是全民的概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建立的是一个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强调学校教育、正规教育。这也是这次顶层设计的亮点之一。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把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融为一体,并最终建成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有三个特点:第一,“立交桥式”的四通八达的学习体系;第二,社会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第三,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学校层面,校长要对教育现代化、学校现代化有深刻理解,以学校为互动平台和研发基地,改革探索;教师要依托各类学习研修,逐渐形成对学科现代化的独到理解,包括对学科内容的选择、学科资源的开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主动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也必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

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4.《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

1. 定义和定性叙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2. 基本内容

上世纪 90 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被提了出来。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南国农先生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硬件建设,主要是包括校园网、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的建设。第二,软件建设,主要是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库等的建设。第三,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也就是潜件建设,主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理论基础等的建设。

3. 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归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要目的与重要方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第一个阶段即搭建网络基础环境,我们已基本实现。我们要达到的是教育云服务平台,即第四个阶段,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即教育应用信息化向业务系统资源整合的过渡。在进行教育应用信息化向业务系统资源整合的过渡过程中,或者说是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软硬件结合的使用率较低;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原创和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网络教学创新调整难度高;办公自动化管理进程慢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要做好教育信息化,首先地要争取认识这些问题,做好正确地问题归因,教学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是缺乏系统设计与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出现了多方面管理等问题: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建设信息系统,重复低水平建设教育资源,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教育信息化标准和交换标准建设进展缓慢,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各种教育数据之间兼容性差,数据格式不规范、不完整,给管理部门造成负担,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智能化程度较低,加重了管理人员负担。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注重管理过程的电子化,而忽视了管理过程的人性化与智能化,还未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太多的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人员“措手不及”:频繁的数据录入、导出、统计、更新、报表制作等大多数工作仍需要“人工”完成,无法使管理人员从机械性工作中完全解脱。

三是缺乏基础性数据库,难以支持教育决策。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数据库建设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整的基础性数据库,同时教育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相对封闭,且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使得不同教育系统甚至同一教育系统中的数据都无法共享,无法为决策者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在整个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数据平台搭建、平台系统兼容性等问题。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做好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扔掉各种桎梏和枷锁,整体推进,重点建设。

4. 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

首先,强化整体部署,打造基础数据平台。运用技术思维在软件建设中,采用适当技术就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还会造成劳民伤财,增加负担。在整体部署时做到打造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数据交换中心、统一授权中心和统一监控中心的数据平台的建设。

其次,创设学习空间,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依据教育部三通两平台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要求,打造一个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学习平台。在此平台中,教师、教研人员、学生、家长都有其个人空间,在空间进行分享和教学活动。平台主要利用的资源是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以 PC、Pad、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随时随地登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平台为教师提供一站式教学空间,大大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数字化学校环境下教与学的变革和创新。而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各种学校应用、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家长在平台中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加强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

第三,实现区域推进,创造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依据三通两平台工程要求,将各类基础数据存储于云端,并有效整合和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形成覆盖管理、教学、办公、学习等全方位,标准统一的“三通两平台体系”,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数字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区域内各级教育机构提供高宽带、大容量的教育网络服务,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服务,和高效、便捷、实用的教育教学应用服务,实现各基层教育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确保教育系统内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资产信息等数据的高标准和统一,减少重复录入,降低维护成本,实现区域范围内均衡的教育。

(四)信息化教育

1. 信息化教育定义和定性叙述

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紧密相连,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而信息化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或方式。

基本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和使用是广泛的,并且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或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分别是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看出,我国预计在2020年进入融合与创新阶段。而汪基德教授等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根据《纲要》,我们发现,要达成信息化教育,必须要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其次,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也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可以达到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等的目的。此外,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最后,创新和变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信息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纲要》中指出的需要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

2. 信息化领导力定义和定性叙述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一种面向实践和面向未来的信息化力量;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校发展;强调应当具有敏锐的信息化眼光;强调学校规划应当具有持续性;需要依靠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力量。信息化领导力,需要校长对信息化进行系统关注和思考,对信息化的不确定性进行全面考量,为学校师生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能够借助于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学校的效能,方便师生通过不同感官获取符合其认知的资源形式,并能够引领师生在成长过程中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激活广大师生探索新型学习方法的认知旨趣。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