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作者: 梁浩 发布时间: 2019-10-21 阅读:( 5231 )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梁浩

【教材解读】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在白求恩同志去世之后发表的一篇议论文,文中回忆了与白求恩的交往过程,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并指出了一些人的落后消极的状态,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读此文可以感知白求恩精神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了解到“白求恩”这三个字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成为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因此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及对比手法这一知识点,一课一得。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脉络,设置问题,为学生渗透德育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对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理解。

2.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概括而有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发

2诵读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朗读者》这个节目播出的第一期中,董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述说了这样一段文字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今天我们也要和一位伟人见面,他是一位从加拿大远赴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身上凝聚这太多人类美好的品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和他的遇见,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去感受他身上流露出来的美好,去学习、去传承这种美好。

二、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教师多媒体展示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熟悉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字词。教师帮助整理重点字词音形义并在多媒体上展示

拈(niān)轻怕重     纯粹(cuì)     鄙薄(bó)   漠(mò)不关心

以身殉(xùn)职      派遣(qiǎn)热忱(chén)    狭隘(ài)

狭隘:窄小,也形容心胸、见识不宽广。

鄙薄:轻视。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三、问题研讨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把握情感)。

2.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组内交流,代表来答,组员补充:(题目如下)

的人吗?

一、文章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二、在你朗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每一段各有侧重

三、思考: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一个外国人  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二各段的重点句: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一部分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三结合长短句句型转换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总结:

“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

(本教学步骤的目的,重在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理清全文脉络,建立对课文的完整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简介和小故事的补充介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师生探究,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1.出示问题: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叙事,也有议论,你能找出课文中的记叙片段,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2.把前后桌的四名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3.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

4.学生研讨,教师总结明确,多媒体展示: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中的“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第1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的事迹,议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层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受谁派遣、来华目的、路程、工作简历;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这些话都饱含着赞扬之情,使文章情理并茂,也为下文议论的展开提供了事实基础,引出关于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从“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这段结束,全属议论,揭示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质,透辟地论述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指出我们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

第2自然段先议后叙,议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叙从前线回来的人及接受过白求恩治疗或亲眼见过白求恩治疗的人所见所闻。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属于“议”。准确完整地表明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也属于“议”,批评党员中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叙述的这两件事尽管非常简明、概括,但都表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使所“议”之点有记叙的事例加以证明,使本段议论的中心理由更加充实。

最后一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如文章开头73个字叙述白求恩光辉事迹清楚明白,饱含赞扬之情。文章最后“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短短几句话,饱含痛惜之情。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研读课文,师生探究,对比写法

1.出示问题:本文在写法上用了对比,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2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

3学生研讨,教师总结明确,多媒体展示: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4教师提问:请赏析这些句子用下面这个句子格式在作答:

将有些人的_______和白求恩的________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白求恩的______精神

教师提醒:对比手法的作用就是“突出”二字,做题时要请这两字达到

五、拓展延伸

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在今天你有见到过具有白求恩这样精神的人吗?在生活中你将怎样践行这样的精神?(德育渗透)      请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用你灵动的笔写一段100字左右你的“心语心愿”读后感触,(必须用一种修辞手法)

六结束语(音乐响起)教师朗诵下课

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视病人为亲人,始终恪守生命无价,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 ; 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疾病预防与控制事业上的; 政治坚定、 高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 毕生追求做一名人民满意的 ,不断推进医学科技进步、甘为人梯,他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为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

2.用叙议结合、对比两种手法,简述你身边的一个人的事迹,并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

七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对于初一上的学生,第一课时,我采取淡化文体,抓住议论的表达方式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意思的基础上去在文中分析这种写法,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互动、多媒体运用让学生心灵震撼,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题目设计中渗透德育,一课下来,除了让学生知识得到收获,在做人方面也让学生得到收获,这节课不光让学生知识得到长进,在做人方面也得到启发,真正贯彻语文与生活结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