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作者: 郑立平 发布时间: 2019-03-14 阅读:( 6134 )  

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此文系本人2011年所著畅销书《把班级还给学生》的结语)

教师,应如星辰,
远观,一盏引路的灯;
近看,一团燃烧的火。

教师,应如百合,
绽开,一朵飘香的花;
凝聚,一枚含笑的果。

 

教师的素质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已经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重点。在这种形势需求下,我们来探寻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了。他们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吗?他们因何而优秀?哪些东西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哪些规律是我们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这些问题的澄清或解决,必将巨大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优秀教师因“优秀”有多重含义,我们这里所说的优秀主要是从其专业能力的质效上确定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他们个体职业生涯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在与外界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技能,以满足自身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与其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研究其成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优秀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成长提供典型引领和理论支持。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涵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复杂、广泛和深厚的内容,我们仔细分析其核心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这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定向。

教师专业成长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询和回答教育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好的、想的教育?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基本价值何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精神。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功利性的价值。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首先要满足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价值容易被认识和重视。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这一价值却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造成了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应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忽视了这样一个内在的东西,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育的理想、理念、观念都会出现偏颇。

显然,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活动的支配者、主导者,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能仅仅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对孩子内在精神世界的忽略完全归结为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如果教师能从内省的角度,抓住对教育的基本判断,深入思考,投入情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事实证明,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做得很好,就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认识,形成了对教育完整的看法、正确的认识,把握住了规律,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专业精神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教师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的专业态度、敬业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及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效能感、职业情感等。

第二、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达标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代合格的教师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在基本专业知识达标的情况下,教师以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出现,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出现在教育现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广博的学养。教师要增加教学的魅力,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只要和教学、人生相关的,现代教师都要广泛学习、广泛阅读,这与教师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有人批评现在的教师存在着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的状况,这个批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广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塑造一个新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教师形象出现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的专业知识要求的基础之上,要使每一个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有着比较高的品位的文化人,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成长。

3、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这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达到圆润贯通、自由和谐状态和境界的基本标志,是一个教师一生中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像催化剂,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职业的境界就会发生变化,教学工作就会不断走向卓越和优异。

总之,教育智慧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真正表现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在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足够用心,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探索,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5c89af9ac0cd2.jpg

二、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1、成长过程呈现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优秀教师的成长决不是一辍而就的,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一个发生、发展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从新任教师、熟练教师、胜任教师,再到有经验的教师、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最后发展为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其各个阶段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逐步完成了对自身不同方面素质的塑造和突破,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认知结构越来越系统,教育机制越来越优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自我效能越来越强烈,各方面的素质缺陷也一一得到弥补或改善,其教师职业素养越来越全面和完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效果越来越出色,因而能完成其职业形象的全面重塑和高峰升华。优秀教师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适应、不断成熟中发展的,所以希望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成长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且跳过中间过程一步实现从新任到成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无论是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还是我们教师自己,都应当看到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充分认识扎实有序、稳步成长的重要意义。卢真金教授的教师成长规律图中,可以使我们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

理论和实践的双轨发展、相互促进是任何一个教师,包括教师教师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内在规律。只有当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和实践丰富下的理论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和谐相生程度,教师才能真正完成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成为令人仰慕的智慧型教师。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深刻自我体验性的“关键事件”往往起着重要推动、催化和升华的作用,成为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个体生存方式的一个个拐点。

2、优秀教师的成长取决于其自主发展。

教师的自主发展对其能否最终成长为优秀教师起决定性作用。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与不断提高的职业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因,而教师主体的自主发展实践活动是其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在内在发展需求的驱动下能动地对外在条件或影响作出认识和选择,是围绕着自己的发展目标主动采取的行动,最终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的和现实存在的力量。

优秀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是其本身的自主性,说得再明白些,就是教师在自主发展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因而我们会发现,优秀教师都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进取精神、明确的发展目标、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等优秀行为习惯。我曾看到国内一项关于‘优秀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的原因调查,在众多的原因中,位列最前面的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教育,渴望成为好教师”、“能虚心学习,不断提高”等主观因素。可见,正是凭着对成为优秀教师的向往和对卓越工作的追求,他们才能够不断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固有状态,最终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3、理性实践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这里的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所有客观行为,特别是指带有明显目标和任务的专门学习、课题研究等。我们分析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特别注重刻苦读书学习、进行教育反思或执着地参与课题研究。他们和一般教师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工作过程有鲜明的研究性和方向性,他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投入教育教学实践。

许多优秀教师善于根据文化、自然等资源优势和本班学生特点,开展创新性班级活动,走科研校本化之路。这种实践,不是随意的、短时的、无序的,而是有目标导向性、计划性、高质量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成长的速度和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它可以丰富和深化教育管理内容,开阔教师视野;可以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增强班级管理和创新的科学性;还可以促使我们主动地吸收他人的先进研究成果,优化教育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方法与措施。前几年就有专家指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前面我们讲过,教师教育进行科研有着天然优势,所以今天,我们还要倡导:让教师成为优秀的研究者,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可以说,学习、科研、反思、合作、服务等,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词,构成了优秀教师成长的主要特色。

三、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主要标志。

教师从优秀到卓越,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但是我们依据能比较深度反应教师成熟和完善程度的心智模式,即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三者的状态差异,可以发现教师要实现其二次成长,即从优秀走向卓越,有如下主要表征: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即对原来的事物或问题开始重新审视。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如下一些显性的格局,向外扩展,希望倾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观点,打开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即看待问题的角度开始与众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更为全面,更有深度。

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对教育问题有了联系、系统、立体性的认识,视域明显扩大。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即在对实践的再思考和认识的再建构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行动之基和精神归属。

6、开始系统、长远、发展地看教育,,关注自己的生命刻度,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

7、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即自己不再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低,个人独立性越来越强,个性和个性主张也日益突出。

8、内心的成熟和对完美的追求,使其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作法的不满意。

9、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升、认识的深刻,使之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越开越懂得接纳和包容。

10、思维和情感从向外的拓展开始逐渐向内的探索,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

11、不断地省察和反思,使自己趋于冷静和理性,抽离出来的“自己”时刻对自己保持的敏感与警觉,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

12、越来越认识和理解了孟子所言“人之所贵,非良贵”的道理,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

四、教师自主发展的必经途径。

主动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个体具有主动应答、选择、发现、思考、策划、行动和反思等需要和可能,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主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人的主动性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和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自主提高和发展也必然经历这个过程。教师自主发展,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反思、实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措施,逐步掌握德育与教师工作的理论知识,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综观许多教师的教育实践,我们把他们的自主发展历程概括为自我觉悟----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这三个发展阶段正是教师从对现实与自身的内省开始审视自我、树立发展意识、寻求发展方法,到自我努力,付出行动,实践规划,逐步实现自我素质提高、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形象写真,它们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化发展的真实过程。

1、积极抓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班华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三方面的专业素质,也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容,第一是教师的专业道德,第二个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三个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三方面的知识在一般的师范教育中很少涉及,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新理念的急需建构,教育对教师素养和班级管理等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勤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师专业知识,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夯实了理论功底,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增添后劲。学习的内容不能仅随爱好,快餐式的知识和学习意义不大,要注意“取法乎上”,努力学经典。阅读经典著作,不断丰富教育智慧。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才有灵气。教师有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才能具有博大深厚的爱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东北有口温泉,泡在里面,哪儿有病痛就会感觉到。读书就像这温泉,通过读书,感知自己的不足,如同生物机体缺乏某种元素,如“补钙”“补锌”一样,自己缺什么就多读什么方面的书,加强“营养”。要特别注意强化对教师专业化知识三“基石”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钻研。学习非一日之功,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集腋成裘,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师素养。学习中,我们不能自我满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读书之于教师,应该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教育智慧的源泉和生命的亮点。

2、自觉做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工作也是如此。教师专业化建设贵在学习、重在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自学中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其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反思的形式主要是写作和沙龙对话、讨论交流等。窦桂梅老师说,写作是教师心灵的呼吸。读书笔记、教育叙事、教育故事、实验心得、案例分析等都是简便易行的形式。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的读书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通过写作,和大师、伟人、同事对话,以输理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及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智慧;通过写作,“逼迫”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完善,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3、敢于搞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一些专家预言,如果说20世纪的教育是靠行政引领的话,那么21世纪的教育则要靠科研来牵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当作教育理论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认为研究只有那些专家学者才能做。这种认识禁锢了我们的头脑,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教师做课题研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优势,研究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学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做研究对完善和整合教师的知识素养、提高专业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做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也不断学习反思和形成专业特色的真实过程。一个教师也只有在研究中,才能逐步实现向学者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变。

4、勇于寻支持,在引领中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必需外界的支持,教师的成长也必然如此;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专家等等,都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的重要因素。一个发展较快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能较好地整合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并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的教师。我们在工作中要主动获取领导的理解和建议,为自己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团体的培训研讨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向别人学习和借鉴,积极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用研究作纽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导师团”、“智囊团”,从而获得更有力的支持,拓展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快地发展。

5c89afc096c7d.jpg

五、教师成长过程中,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

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他们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我们只有很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使自身素质、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和完善。

1、状态大于方法。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提到问题,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什么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同样大学毕业的学生到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后,不几年,有些人就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而有的人依然还很不适应。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环境有影响,但是关键因素吗?绝对不是。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埋怨同事自私,而很少想想自己。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如果你有强烈的自我进取、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你就会主动把环境的压力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积聚能力,不断地增值。到一定时候,你就会水到渠成地发出光芒。“本立而道生”,这时的你,即使不想成功都很难。

[案例] 73岁学日语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令人深思的故事:前几年,上海一位70岁的老人,他聪明的儿子从日本留学回国,带回了一个漂亮的日本媳妇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老人非常高兴,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使他大伤脑筋,什么问题?儿子一家人总喜欢叽里呱啦说日语,老人听不懂,很难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听说有一个日语培训班后,老人赶紧去报名。负责报名的姑娘乐了,说:“老大爷,学好日语至少要用三年,而您现在都70岁了,这把年纪,还学啥?”谁知老人听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姑娘,学多了我记不住,但一天一句行吧。难道我一天什么也不学,三年以后就不是73岁了吗?”成长的心态并不随年龄变老而消失,许多人大器晚成,就是得益于有这种正确的人生心态。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圣人特别推崇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生成状态。(摘自郑立平《激情问梦》,青岛出版社)

2、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但我们还要注意:经验是成长的财富,但是成才决不是经验的简单相加;反思是成长的途径,但是一味的反思决不会达到成功。

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我们常说的‘只顾埋头走路,而忘记了抬头看天’就是这种情况。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是借鉴别人,思考自己,留下精华,扬长避短,丰富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其实,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丧失激情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忘记了思考,他们只会被动地应付,机械地重复,一点也品尝不到教育者思考的乐趣。

3、研究大于经验。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的财富。但是,如果只固守过去的经验,不研究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规律,思想就会僵化、麻木,被时代淘汰出局。经验是过去的知识积累,经验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研究是面对新的问题,意味着主动地探索、创新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研究的基本素质,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是一个“教书匠”,素质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4、合作大于独行。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没有老教师的引领,我们经常失去方向;没有青年同伴的帮助,我们往往会多费很多时间和气力,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永远小于团体的群力。一个和谐合作的优良环境,促成了一个合作共进的优秀团体,在团体力量的推动和影响下,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名师。这是许多名校成功的法宝。

5、关键大于整体。任何事情都有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青年教师来说,在教学上关键是要抓好课堂,在素质提高上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能力发展上关键是要多读书,积极参与教科研。要善于捕捉发展机会,抓住某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或是某一个科研课题,做好做精,自我加压,促使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快速成长。

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都有关键的时段,关键的人物,关键的事件。关键的地方,一般也是产生机遇,获得成功的地方。努力抓住关键的一点、一次、一项或一个方面,很可能你就抓住了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会。每一个青年教师须牢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寻求突破。

6、实践大于思想。所谓思想,就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通俗地说,即“脑子中有想法”。教育工作的灵魂就在于思想,教师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拥有独立的思想;思想是照亮我们教育航程的灯塔,有思想的教师追求教育的本真,生命放射着圣洁和智慧的光华。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识奠定教师教学行为的底气,思想却能给教师的教育行为带来灵气;只有既有底气又有灵气的教师,才可能在课堂上显示出沛然大气,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智慧和机智。现在,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旋律,赋予了教育更高的目标和更新的任务;这就更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先进的思想来奠基;没有思想的教师,只能人云亦云,做重复书本知识的机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成长的幸福。

5c89afeb7c02b.jpg

思想的花很美,行动之果更甜。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思想是行动前的思考和规划 ,行动就是“实践”,是思想的尝试、检验、创新和升华的外显过程。思想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完善;思想再美好,如果没有去行动,也只能是空想、幻想,永远都不会成功。作为教师,承担着孕育和引领人精神发展的使命,思想绝对不可以贫穷,但行动更不能缺少,“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卖豆腐”,只有思想而不去付出行动的人,永远都只能沉浸在梦里。其实,许多看似困难重重的事情,往往是我们敢于去做了,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复杂;实际上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就好象是一层朦胧的“窗纸”,奥秘一捅就开,关键是我们没有想到去做或没敢去做。成长不可能一辍而就,必然伴随着尝试、困难、挫折和失败;但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可怕的是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无法行动。做,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做,什么都不会有。

每一个青年教师初上教坛,都充满了激情与梦想,要做一名好教师;也都曾不甘平庸,要在教学上有所作为,要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但是,很多人却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渐倦怠,思想变得消极和麻木,行动变得迟缓和敷衍;而那些名师从不这样,他们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始终处于“行动”之中,坚守着自己的思想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真爱,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所以说,名师的成功之路,大都是一个在教育实践中坚守自己梦想的长期征程。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