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编者按: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始于2013年,截至 2025 年已开展12年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国内较早以课题形式研究名师工作室的学术团队。众多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辐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站从即日起刊登课题组核心成员就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路径、工作室发展瓶颈突破与迭代升级、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等探索性观点文章,希望对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名师工作室生成已久。她以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己任、以培养优秀主持人和名优教师为载体,以推广辐射实践经验和培育体系为出口,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在创新发展、卓越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逐并体验专业提升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本文作者:张五芳,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问道政策: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价值考量
201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首次提出:“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等,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2025年,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项目发起人朱孝忠先生在《聚力领航 卓越同行》中指出:“名师工作室,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大创举,这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形态,自诞生起就充满了生机活力,成为骨干教师卓越成长的平台,成为教育领军人才的摇篮,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名师工作室,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思维、教育哲学、专业行走的一种成长方式,有政策依据、有深远意义,亦有其实践价值,值得我们长期探索、躬身力行。

(二)建设定力
观览《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名师工作室成长的足迹》《引领卓越—全国百家名师工作室发展启示录》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系列专著,跟踪全国各省著名名师共工作室主持人的具体做派,发现名师工作室自生成以来,各地主持人以内涵发展、动能激发、教育革新为抓手,坚守建设定力、发扬教研民主,形成工作体系,真真切切为中国教育培养了一批主张明晰、技艺共融、德艺双馨的名优教师,可谓体系完备、业绩骄人。
尤其是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打造“名师工作室联盟”“名师界”等教师成长专业平台以来,“不断提升品牌效应,以’众行致远、引领卓越’为核心理念,倡导团队精神,激励卓越志向,唤醒青年教师的名师梦,助力资深教师的再成长,着重教师教育教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拓宽教育强国建设的师培路径,为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教师拓展新空间”,同时也给全国名师工作室再出发建立了信心、指明了航向,可谓高瞻远瞩、功德无量。
二、破冰诊断:名师工作室奋进的困境障碍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实实在地遇到了种种困境与障碍。如何破冰,怎样诊断,如何疗愈,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反思、革新的勇气来剖析。
(一)管理模式——同质化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下,大部分工作室形成了“一核四层多翼”的管理模式,来开展日常的工作与研讨。
一核如:成员、课题、时序(每月活动一次,一年不少于十次);四层如:目标引领、团队协作、实践创新、成果辐射;多翼如:教学主张、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个人规划、实践成果等(各地大体趋同)。
以此为基点,开展为期三年的过程性培养研究。看上去井然有序,实质上同质空洞,且也没有具体可借鉴、可操作的章法,使主持人和成员教师都处于目迷五色、耳畔混沌的境地,难以自拔。
(二)课程建设——散点化
教师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是需要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加持并行的。事实是,主持人赤手空拳,绞尽脑汁,凭空设想,每到又一次研讨活动开始前,才决定这一次研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至于课程资源、教育内容、推进策略,往往是随手捡拾,散点拼凑,致使成员教师也只能将就“食之”,难以消化。

(三)过程推进——随意性
按照行政部门的规定,每个名师工作室一年开展研究活动十次左右,三年共三十次左右。面上看,工作量不大,时序推进有序。事实是,计划不切实、主题不明确、过程不稳扎,多数活动流于形式,成员教师被动学习,陷入研修过程处于不严密、研修内容不饱满、研修效果不见底的困境,难以释怀。
(四)成员进展——疲软化
基于以上原因,多数成员教师从一开始的满腔期待、初上轨的激情喷张,很快就跌入到同质化的组织、弥散性的氛围及无力感的境地中,内驱缺乏,为忙所困,无力自救。自我打气的动力荡然无存,原有规程的践行瞬间坍塌,“泯然众人”,皆因课程的散装、过程的随意、长期主义的缺失,带来思维运作的平庸与专业行走的疲软,难以坚挺。
(五)品牌建设——浅显化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不同于学校治理、教学管理、学生发展等工作。由于多数主持人同时身为学校校长或副校长角色,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学校治理、办学主张、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移植到名师工作室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中来,甚至把工作室的成果提炼、品牌建设等同于学校成果、文化建设等。这种看得见的概念混淆、组织错乱、运作懵懂等,却常常被忽视,且用一种浅显化的方式表达者,直接影响工作室品牌建设的品位与档次,从某种角度上,也间接影响着主持人人格魅力与学术张力的阐发,难以长远。
以上种种困境与障碍,在有形与无形间悄悄影响着名师工作室再出发的脚步,也干扰着成员教师的判断,需要我们重新厘定目标,再次沉淀底气,用智寻找突围的路径与出口。
三、瞄准品牌:名师工作室突围的理想出口
(一)前提:资源建设与增生
破解名师工作室当前所遭遇的困境与障碍,我们需要沉心静气,重新梳理各种资源,分类指导、编册使用。以下三类资源,是我们用以指导名师工作室开展研究的主要抓手,且每个工作室可以在资源筹备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考量成员的个性风采,开展异质创新的分类设计,便于成员教师学习化用。
1.文件类资源与操作类资源
文件类资源包括名师工作室章程制度、蓝图规划、施工方案等。其中章程制度是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规范,蓝图规划是三年跟进的主要方向,实施方案是施工推进的指导意见。操作类资源包括工作手册、流程图、实施细则、考核细则等,此类资源主要是帮助工作室开展具体工作时有本可张、有案可据,方便实践操作。
2.外显式资源与内隐式资源
外显式资源主要是指开展工作的园馆朗庭、媒体设备、各类图书等,也被称作物态资源,它看得见、摸得着,是工作室成员开展工作的空间、工具,足以帮助成员教师在有形世界中求知开智。内隐式资源是指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主持人领导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等,也被称作非物态资源,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工作室的灵魂。

3.功能性资源与支持性资源
功能性资源主要有文化资源中心、课程研发中心、课堂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成果展示中心等,每一个中心由一名成员领衔,负责专题研究、项目攻坚。这类资源,主要是方便工作室分层、分类推进各项工作如常开展。支持性资源主要有名师支持、社区融入、家庭参与、智能技术等资源,允许教师跨工作室交流学习,支持师生家长约课学习等。
资源库的建设与增生,不仅能给名师工作室带来充足的教育管理工具,也使左右关系和顺、朋辈意见和合、师长专业和美,方便后续开展各项常态与攻坚工作。
(二)过程:育人载体与迭代
名师工作室的跟进,需要借力科学而恰当的育人载体,多理念推进、多中心治理、多成员绽放,是迭代旧有方式,生成新兴载体的不二门径。
1.多理念推进
名师工作室的优质发展,绝对不是同质弱化,而是异质向新。工作室主持人自有个性,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而以此为原点,帮助成员教师梳理自己的教育理念、清晰的教学主张、鲜明的教学风格,也是工作室的本务。主持人根据成员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分组分类,为他们量体裁衣、提炼主张、形成风格,鞭策他们磨砺耐心、历练心性、锤炼意志,然后在多理念支持下,集体行动,个体思索,正向向前。

2.多中心治理
如前所述,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不同于学校管理工作,主持人的领导,主要在于专业的领导。我们主张,建构多中心的网络管理结构,成立文化资源、课程研发、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成果展示等多个工作中心,赋予成员教师实质性参与管理的责任;科学合理配置各类专业活动,促进多中心治理的协同制衡;在牵头各中心的成员教师间形成正态竞争关系网络,随机促进动态调整、角色变换升格。
3.多成员绽放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不是独唱,而是合唱(成尚荣)。主持人的职责是做好领唱者,成员教师则要当好合唱人。既然是合唱,就必须杜绝“滥竽充数”,减少插科打诨,增加个人演绎。搭建成员发展台阶、设计专业发展标准、创设成员绽放的时机,是工作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前述多中心治理,也是给秉性不同、气质各异的教师以发展的通路,百花齐放。最重要的事情交给最繁忙的人来处理,往往会有最大效益。在名师工作室前行之路上,时常是先有“教学相逼”,再有“教学相长”。所以,交付事项、责任给成员,才是培育和磨砺他们的最好方式。

(三)演进:品牌系统与建设
1.视域转向与内在逻辑
一是视域转向。名师工作室发展到今天,虽困难重重,然也有路可循。解决问题的首要,就是研修视域的转向。如向名师工作室政策的策略空间探寻路径,主持人保持自身高位发展、统筹成员发展能力、及时识别最新政策、规避潜在矛盾等。名师工作室也要转一成群,品牌管理从单一品牌转向品牌组群、从个体内部转向个体内外,体现教育品牌输出的多样性、创生力。
二是内在逻辑。名师工作室必须遵循内在逻辑、科学推进。如要素共享,品牌符号的复合嵌入、文化价值的多元重构、品牌属性的分类拓展等,都是工作室一体化作战的关键要素,在共享中共生,在共生中演进。如结构延展,纵向上,形成不同风格、个性、文化的品牌组群;横向上,对品牌价值链上的不同区域资源进行分类、站位、嵌入,形成上下联通的品牌组群系统,在结构上形成纵横交织的演进体系。

2.核心载体与重要事件
名师工作室向纵深推进,必须借助核心载体与重要事件。一是从历史视角及发展角度理解名师工作室的来路、走向与策略;二是在宏观层面明确名师工作室品牌系统的标识、形式、内容、供给;三是用辩证眼光审视名师工作室政策的弹性空间与操作可能,如学科类的工作室关注学科性与素养化、跨学段的工作室注意学段属性与战略定位、同层次的工作室注重协同性与互补性等。
这样,载体与事件交织、行为与思想交锋、实践与研究融通,顺利推进名师工作室品牌系统的建设,并带动教育治理向现代化演进。

3.品牌建设与个性表达
一是品牌建设遵循“一核四层八翼”。
一核:质料(课程)、项目(课题)、秩序(节奏);四层:理念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创新、卓越发展;八翼:资源供给图谱化、平台搭建立体化、智能素养普及化、专项研究系统化、教育教学常态化、数据治理一体化、管理流程数智化、运营运维生态化。
二是个性表达追求“一成二精三品”。
名师工作室建设运维的定位是“共绘一张蓝图”。力争做到:一年有成形,两年做精彩,三年出品牌。
所有成员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是“各制一份彩绘”。支持每一名成员教师绘制个人专业成长的彩绘,描述跟随名师工作室实践、创新、成长并走向卓越的个体图景。
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是一场艰苦卓绝又绚烂浪漫的宏大叙事,非一朝一夕能成之。我们唯有放下身段、匍匐研究、躬身实践,在集思广益中采集智慧、在集而成行中形成经验、在集腋成裘中凝结成果,在集体行动与个体修为中,再现名师工作室的厚重与灵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