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表达有哪些要素
荆门市高新区.掇刀区名泉小学 胡银鹤
案例在法律、医学、金融、工程……等各个领域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研究,则称之为“课例研究”。它是教师个人或某个教学团体,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教研形式,是一个优秀课例的动态生成程。“课例研究”既然赋予了其“研究”之名,是期望课例不仅是要呈现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而且要把这节课作为课堂教学案例的载体,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课例进行改进和提升,并指出为何如此改进,理论依据是什么,研究思路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教师从课例研究这种形式中,预测教学现实、感悟类似课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所以说,课例研究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聚焦某个研究主题,对真实课堂教学过程所展开的研究行动。
课例研究具有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价值。所以课例研究作者如何陈述课例的改进提升过程;如何提炼研究的主题以及阐明主题背景;如何处理研究主题与课堂教学情境或内容的关联性……等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课例研究在表达中要注意体现以下几个要素:
要素一:研究背景与主题
研究背景与主题是课例研究的第一要素,这一要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选题缘由。研究主题的提炼源头、为何聚焦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研究产生的背景。学科教学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理念的践行、教师教学现状的分析、学生学情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等,都可以作为课例研究的背景。背景的交代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研究意义。通过课例研究能改善哪些教学方法,建构哪种教学平台,更新那种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与素养,养成那种学科精神……通过对课例研究意义的确定,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是如何选题的呢?教师有一种常用的一种文章体裁——教学随笔,一般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随笔吸引人的独特之处是:生动性、情感性,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理论角度的诠释。如果把教学随笔中的课例用来做“课例研究”,从中选取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这个问题要小,小到有聚焦点,这样才能做到小而精,小而深。这个时候,研究主题就提炼出来了,即通过此课例研究,能够解决哪一个或那一类的问题。研究主题最好在课例研究的主标题中就显示,这样读者可以在读标题时就明确这个课例研究所探讨的问题。再此章节中,作者再对主标题中提出的研究主题,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地进行具体详细的阐述。
要素二:教学实践与分析
课例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在行动中研究,它非常关注原始的课堂里实际发生了什么,所以教学实践与分析是课例研究的第二个要素。这一要素需要呈现三点:
1、教学设计与意图。用来说明课例中试图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对与研究主题不太密切的课堂教学设计简要叙述即可。
2、教学实录或课堂观察。这里的课堂实录不要求其完整性,细节可以适当删减与调整,保留部分是围绕研究主题的必须呈现的部分。课堂观察是课前、课中、课后所实时进行的活动,包括研究人员、执教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及讨论。这一块是研究课例改进的核心部分。
3、分析与反思。这类似于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中的“教学反思”,只不过课例研究中“分析与反思”更详实,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分析: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效果是否最佳,研究主题是否突出,进而反思怎样在课例中解决研究的问题。
要素三:教学改进与效果
参加过优质课比赛的老师都经历过备课、上课、磨课、完善教案的过程,其中的反反复复可能是三备两磨、也可能 N备N磨。课例研究的过程也是让大家共同磨制出一节优质课的过程,与打磨优质课相比,只是多一些研究记录、多一点文本体裁的要求。所以课例研作者要循着课例研究的进程一步步描述,既不能减少环节,又不能忽略表达要素。需要呈现给读者已改进的教学设计,并说明:删减了哪些部分、突出了哪些部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改进后的二次教学实录中的教学效果如何,然后用一定的理论分析为什么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表达要素使读者知道一节优质课例产生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能感受到描述了一节“优质课例”,却不知道产生这个“优质课例”的过程和依据。
要素四:研究成果与结论
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比较两次课堂教学异同来展现,形式有列表格各项逐一对比、分类比较等多种。这一要素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改进的原因,也就是要归纳出课堂改进“好”在哪里、“好”的理由,最终得出对主题研究的结论。研究结论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研究主题又不脱离研究课例,概括和提炼出在课例的改进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的结论。
课例研究是发现教学问题——进行课例研究——实施行为改进——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就研究步骤来说它是“计划、执行、结论”三部曲。精彩的课例研究没有什么固定的行文格式,但是仔细研读,以上的表达要素一一具备。如果再配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也能像好的文学作品一样,不仅让读者受益匪浅、还能让人享受意犹未尽之酣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