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

潜心育人,去伪存真-- ——常州市自觉课堂研究活动(一)

作者: 潘建明 发布时间: 2019-12-26 阅读:( 7081 )  

潜心育人,去伪存真-- ——常州市自觉课堂研究活动(一)

        12月19日,常州市丽华中学开展了常州市“自觉课堂”联盟校研究活动暨常州市丽华中学赏识课堂研讨活动。“自觉教育思想”联盟学校潘建明教授、潘建明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自觉课堂”种子教师们一起参与了此次活动。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e0433d975c0f.jpg

       田家炳初级中学的陈依婷老师执教《My favorite season》,从唤醒认知、初步感知到深度解读设计教学思路,整体由阅读理解和实情写作两个板块构成进行任务教学。阅读理解通过情境导入、课文梳理、分段解读理清了课堂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实情写作板块则包括呈现任务,明确任务,仿写创学和同伴评价。通过助学单的使用,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素养高,有亲和力。

       勤业中学的徐雯雯老师执教《速度》,从概念生成到能力培养,层层推进,能够充分挖掘实验,主题明确。概念生成板块,从观察体验的情境导入到包含定义、单位、换算的概念教学,讲解细致;能力培养板块则注重实验操作,互动展评,例题讲解和达标检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哲学观。

5e04361ba1522.jpg

       下午,丽华中学赵霞老师执教《解直角三角形》,赵老师从学前先思、探究导学、学后反思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完成变式教学,教学技术运用能力强。教师指导性强,尊重学生差异,推动互动互学,基于学生进行解题的基本策略指导,符合初三学生学情,效果显著。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

       5e043027550ac.png

5e04363b7c300.jpg

       上午观摩结束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两位执教老师首先结合教学设计和教后感受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接下来工作室成员和种子教师们与潘教授一起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潘教授高屋建瓴地对两节课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评价。

5e04364f5caa1.jpg

        5e043066a31f2.png

       5e04320841786.png

潘教授首先评价陈依婷老师素养高,极具亲和力,能够关注多模态教学,并用多元的学习方式进行基于真学的创学活动。同时陈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变式教学和嵌套组合式教学的方式,课堂效果好。同时潘教授也建议,课堂检测要精准反馈,板书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并注意巡学指导,关注中下学生的理解。

5e0436877a841.jpg

对于徐雯雯老师这节课,潘教授认为设计走心,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通过生成性问题引发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哲学观。潘教授建议,实验课要注意实验信度,对导学案的使用要仔细斟酌,对于教学难点要注意给示例,多维度,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

       5e043257b376d.png

 下午的观摩课后,工作室的成员们分别从语言的交互数据,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深度学习的策略,核心素养的培养等角度对赵霞老师的课进行了实证性的评课议课,角度多样,分析到位。潘教授也对实证性评课议课进行解读,并从示范引领、数学能力培养、变式教学方式、赏识课堂等角度进一步进行评课,给在场的所有老师以收获和启发。5e0436bdc808c.jpg

成员评课感悟:                                            

2019年12月19日,在英语陈依婷老师描绘的美丽冬季里,在自觉教育导师和伙伴们的陪伴下,我们相聚在常州丽华中学,一起在物理徐雯雯老师的课堂上经历两个纸锥自由落体中速度与智慧的碰撞,还有幸领略了导师的高端引领,对深度学习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最终陶醉于数学赵霞老师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解直角三角形课堂,真可谓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细细回味,对徐雯雯老师的物理课《5.2速度》有如下看法:1、纸锥实验贯穿始终,充分挖掘实验中的有用资源。一开始我还对这个设计有些不同的想法,认为为何不用一快一慢两列火车之类进行讲解,等到开展了后续的实验,才赞叹于徐老师设计的巧妙!2、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动态的生成,水到渠成。徐老师在讲解中,所有的结论都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极为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3、学生自学、同伴促学、师生交互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整节课教学形式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4、讨论多次,充分。整个课堂随时可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与质疑辩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内化吸收。5、讨论有层次有梯度。整个讨论的环节虽多却不乱,安排的有层次有梯度,可见徐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对学情进行了充分的预设。6、学生的展评到位。每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徐老师都进行了非常到位的评价,注意对所有学生的激励,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教学的形式多样。徐老师突破了物理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充分动手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内涵。8、难点的突破(单位换算的处理)巧妙,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巧妙地利用乘除法,将较难的换算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9、小组活动分工明确。在小组活动之前,徐老师将每位同学的活动要求明确到位,这样每位同学忙而不乱,整个活动秩序井然。

可以改进的是,在实验视频中,徐老师未能设置成竖放,导致自由落体不是向下,而是“向右”,另外,课件上的两个大小纸锥颜色与实际的纸锥颜色恰好相反,这给学生的问题回答带来一定干扰。瑕不掩瑜,徐老师还是为我们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示范课,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思考。                                  

(常州市正衡中学  朱祥生)

都说数理不分家,在潘校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观摩学习了跨学科的自觉教育课堂。在徐雯雯老师执教的《5.2速度》课堂,我不仅仅是一位听课教师,也是一位积极的课堂活动参与者。至今回味这节物理课,我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欣喜。

1.紧扣主线  多维展开

徐老师这节课紧紧围绕v=s/t,分别从速度的定义、速度及相关量的物理符号、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常用单位、常用速度单位间的换算、速度实际意义的描述、速度的测量、速度的应用等多个物理内容角度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了一个猜想、两个实验、三个计算、多个活动,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边做边想,边想边悟,边悟边用。琐碎的教学内容配以恰当的教学形式,组织流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2.学科融合 突破难点

常用速度单位间的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徐老师先让学生猜想1km/h和1m/s,哪个单位大?绝大部分学生猜1km/h比1m/s大,果真如此吗?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单位向小单位转换比较容易,利用数学单位进制规律,1km/h=1000m/3600s=1/3.6m/s。徐老师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处理小单位向大单位转化比较困难,徐老师在讲解时运用数学中的等式基本性质,在等式1km/h=1/3.6m/s两边同乘3.6,得到3.6 km/h=1m/s,即1m/s=3.6 km/h,学生们无不心悦诚服。常用速度单位间换算的难点,利用数学知识轻松化解,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3.抓住重点 深度学习

本节课纸锥实验既是研究速度问题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徐老师对纸锥实验的设计从观察体验到测量数据,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学生首先对速度的大小有直观比较,既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用相同时间比路程。本质是对平均速度公式v=s/t的理解,相同路程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相同时间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理解原理后,物理重视从实验中获取数据的过程。徐老师协助学生设计测算速度的物理实验,明确实验要求,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路程太短,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小组合作时掐秒表的同学和放纸锥的同学时间不同步,导致时间测量多次错误;数据处理时1m被记录成100m,得出的速度结果令小组成员瞠目结舌……课堂生成的错误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这促进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用什么方式改进优化可以使测量数据更精准,数据分析要更细致地注意单位统一……通过自觉的深度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胜过老师千言万语,也让学生对物理多一份敬畏之心,增强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用数学的思维聆听物理课,深切感受到数学是物理的基础,如果数学课恰当地呈现一些物理应用,是不是数学课会变得更有生趣一些呢?

(常州外国语学校   周琦)

今天上午聆听了丽华中学徐雯雯老师的一节物理课《速度》,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细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并非是简单粗暴地把概念给学生,而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先通过猎豹和蜗牛的动态图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有快慢,建立初步速度的感官体验;再通过“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从操作中经历速度的探究;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有几种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方法”,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分析速度;最后,才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得出速度的定义。

徐老师也非常关注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先对实验要求进行解读,并进行合理分工之后再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在小组代表回答时,通过追问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质,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能力;在学生进行自学填空回答时,徐老师让其他学生停下来,倾听这位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学会倾听。

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观察思考,又有实验操作,探究体验;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还掌握了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朱正芳)

接到上课通知正好在厦门听课,身边没有教材,只能根据上课的进度作了一个粗略的推算,于是报了《解直角三角形2》这一课题,回到常州查看了书本,发现这一节课正好是处在解单一直角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间的一节课。本节课书上只给了两个简单的例题,着实有点为难。于是首先从这一节课的定位加以思考,既然这节课是在解单一直角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间的一节课,那这节课必须发挥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对解单一直角三角形的能力有所提升,又要为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是学前先思,主要让学生回忆解直角三角形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以及用到的哪些数量关系,外加解两道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把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下面研究多直角三角形埋下思维的种子;第二环节是探究导学,探究导学安排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例1及两道变式,主要让学生以此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策略1——“紧扣联系,寻找条件充足的直角三角形先解之”;第二部分例2及3道变式,主要让学生以此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策略2——“无直角三角形,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同时要注意构造的原则:尽量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以及构造的方式:垂直构造(形内、形外)、直径构造、延长等。第三环节课后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体会——1.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把握之间的联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对象往往值得研究。同时留下一道学生思考的问题对于任意三角形需要怎样的已知元素才能求解出未知元素呢,让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拓展到课外,以此提升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的过程中潘校长给予了宝贵的建议——要在以学习为中心和让真实的学习有效发生上多思考!基于潘校的建议,我在本节的变式设计中采取了由易到难结合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的策略,同时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生展评的教学方式,以此暴露学生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实施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课后,反思这节课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首先在时间把控上还做的不够精准,其次个人还不是放得很开,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激情,再次由于时间把控的不够精准所以在课堂小结部分有点仓促,本节课基本的数学思想没有来得及与学生提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常州市丽华中学  赵霞)

昨天下午的数学课,丽华赵老师的先进行解直角三角形概念复习,再请学生点评中午完成的解直角三角形习题,并说出学生错误的本质。正式进入本课解两个直角三角形问题,老师也给出了规范书写。进行了两次变式练习,学生归纳了解题经验。接着难度加大,需要学生构建直角三角形(补,割)来解决问题。每次解答完,赵老师都让学生归纳解题经验,有助于帮助后进生进一步理解。
  结合以上三节课和中午潘校的讲座,我有几点想法:
1、赵老师的课堂是灵动的,时刻关注学生参与度,不让“麦霸”主导课堂。
2、复习上节课知识,不一定要机械的进行枯燥的概念背诵,赵老师请组长利用题目回顾知识点,并指出本组成员的错误,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

3、在概念课,要讲练结合。而变式教学之前,赵老师给出规范的书写,并给时间让学生改正,做好笔记,尽量让后进生仿照例题进行后面的练习。
4、对于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赵老师不逃避学生的错误,聆听,仔细关注,并及时点评典型错误,再给出最准确最简洁的方法。
5、每次备课,老师要想的多,设计有效的问题,或是在教学中学生新产生的困惑进行讨论,不空泛的,为了教学目标一味追求答案。及时的追问,有效化解难点。

6、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讨论,有意义,兵教兵的方法恰当的用起来,相信学生。
7、本节课的每段教学,有意识让学生归纳总结方法,一再的重复,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常州市勤业中学  金银)

今天下午学习了赵霞老师的《解直角三角形》这堂课,丽中数学教研组长的功力之深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明晰,将本节课解直角三角形分为两种大情况,一有已知直角(公共边)在图中、二没有直角三角形在图中,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变式,让学生不断思考,参与其中。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书写的规范,给学生以标准。三.能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同时也给学生很多展示的平台和空间,“照顾”到了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独学、群学、展学等机会很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率也很多。四.一种类型的题结束以后,能及时给学生加以总结,图中有直角三角形的、要紧扣联系,寻找条件充分的直角三角形。图中没有直角三角形的,需要添加辅助线,加以构造。给予了试题的策略方法总结,这样学生今后做到类似的题目,就学会如何分析,解题。五.本堂课也培养锻炼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转化思想等素养。

另外,本次参与了实证性观课议课,从听课再到评课,不仅学习了赵霞老师的这堂高质量的课,也进一步锻炼了自己学习听课的能力。   

(常州市丽华中学  丁一清)

2019年12月19日,天气微凉,赴常州市丽华中学参加自觉课堂研究活动。听了赵霞老师的课我有如下感想。

第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逻辑性是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之一,旧知往往是新知的基础,新知需要在旧知上进行架构,也就是学习新知前要做好“支架”。旧知的回顾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新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时候不仅仅是那几个新授的知识点,也需要建立与其他知识,与生活中的情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变式教学。首先变式教学要有层次。赵老师首先在双直角三角形中教学生建立两个三角形之间的“桥梁”,再变式到一般三角形和圆中去构造直角三角形,层层递进。其次,变式的中渗透问题解决的思维。问题的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将未知的问题化归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的问题。在一题多解中体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体现思维的广度。

第三,课堂生成。课堂的生成是最能体现一位老师的教学功力。赵老师在不断的纠错中去刺激学生的反思,用学生的“错误”去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其实,一节课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常出现或多或少的“意外”,学生活跃的思维,经常催生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它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创造了空间,构成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正面,有价值的生成;对消极、负面、无价值的生成进行恰当地引导,做出有创意的调整,用智慧演绎课堂教学中的精彩。                

(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岩)

 

2019年12月19日“自觉教育”团队来到丽华中学参观学习,学习了潘校的《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分析》讲座和聆听了赵霞老师《解直角三角形2》的示范课。潘校讲座有着深厚的理论,并和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让我们深有感触和启发。下面对赵老师的常态课谈谈我的感受:

1、整堂课设计简洁流畅,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教学问题串点出了学生思维的节点和解题的疑点,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学习得到保障,如:例题1的设问“为什么选择CD呢”,变式2中“为什么要先求∠CAD呢”。

2、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始终以学生的思考为教学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成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目标,如以学生思考和回答作支点总结解题策略2个点;课堂中多次让学生展评和同组同学互评和帮助同学提出学习建议。

3、整堂课从回忆解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开始,通过变式一步一步延伸到解一般三角形,从特殊到一般建立解题规律从而形成解题策略,从基本图形到变式图形建立模型思想,让学生知识上、经验上、能力的发展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是一堂很“朴实”的课,充满了教师的智慧,是学生“华丽”的课,是教师学习的常态课堂。                           

(武进区潘家初中  王向东)

赵霞老师的《解直角三角形》体现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几何直观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 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处,因为赵老师之前让学生完成了预学习单并在课前进行了批阅,所以能真正精准地把握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熟练运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点在单、多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添加辅助线化斜为直或等角转换等方式在非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本节课灵活采用了变式教学和转化思想,课堂灵动而充满智慧。赵老师通过板演对解题书写的规范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运用小贴士、注意事项等方法对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作了指导,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熟练掌握。

2. 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教师设计问题串,通过学生代表展示、学生解题思路陈述、教师板演、教师解题策略指导等方式,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应用了独学、群学、展学等多种学习方式,有师生互动、也有生生互动,课堂氛围平等融洽,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相关计算和逻辑推理,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都是数形结合的,其解决过程是类似于“夹叙夹议”,即一边运用几何的逻辑推理,一边进行代数的数值计算,所以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这部分掌握的是比较好的。

本节课出彩的地方非常多,清晰的教学流程、娴熟的几何画板、精致的板书设计体现了赵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    

(新北区吕墅中学 郑金华)

赵霞老师执教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学语言表达准确简洁。

导入时以简洁及直接的提问考查了学生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配合“学前先思”环节的处理,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好准备,显示他提问技巧的有效性。教学中通过精炼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及时点拨学生,给学生更多方法上的点拨和引领。

2.以变式推动深度学习。

本节课的基本结构为:知识点回顾梳理--范例讲解--变式 拓展--方法归纳。例1是两个有公共边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变式1是利用图形变换,变式2是利用逆向思维,通过两边关系求锐角。例2无直角三角形,需要画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接下来从改变背景和补全图形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这种以题引题的变式教学,环环相扣,在变式教学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知识的迁移,深度学习的开展。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归纳,指向性明确。

3.以评价推动生生互动。

小组活动,没有假合作,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在学生做完后,组长给组员批改,组员再给其他同学批改,对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展示,把问题暴露出来,并给组员进行评价和方法指点。这样以对话形式的交流推动大家互学,是真正的学习,使各层次的同学都得到了适切的提高。

纵观整节课,大气中兼顾细节,变式中透着数学凝练。在赵霞老师清新自然洒脱的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见理念、见价值。            

(武进区雪堰初中  杨翠芹)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