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第二语言”。“地图”这种图像式的语言是地理事象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研究工具,同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相依相伴,也是地理教学中最常态的“教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地理形象思维,提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
地理学根植于地图,也发展于地图。然而对“地图”的内涵表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大体分以下两大类。学者赵淑梅主编的《地图学基础》中,“地图”被定义为:“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并经过制图综合,将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缩绘于平面的图形,以表示它们的空间分布、联系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这类用“数学法则”、“运用符号”、“制图综合”、“缩绘于平面”作特征语的传统“地图”定义,未能包括诸如地理照片、等值线图和地理三维立体图等。
随着科技发展,在传统“地图”定义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表述,如互联网百科:“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它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定义中的“载体”、“天体”,将传统纸张平面地图扩展到了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立体图,但仍未能全面涵盖地理学科学研究及地理教学中所有“地理视觉映象图景”。
地理学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为了说明景观中的各种现象有地域上的相互联系,由于没有现成“地图”可用,他便请一位维也纳风景画家画了一幅《热带国家的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幅“画”显然不属于前述定义中的“地图”。这表明在地理学学科产生之初,“地图”这一概念并未能完美扮演“地理学第二语言”的角色。
纵观当今地理教学,除传统地图外,还有示意图、坐标图、结构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素描景观图、漫画以及视频、模型、电子地图等数不胜数的“地理图”。因此,很有必要重构“地理学第二语言——地图”的完整概念,即地理学的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
地理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属性特征、形成机理、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的地理视觉映象图景。首先,该定义将“地理图”归类于“图景”而非单纯的“图形”、“图像”。“图景”意指画面上的景物、景况。对地理“图景”而言,画面不仅蕴含地理要素及景观,还能揭示其相关地理特征、规律等景况。其次,“图景”从属于“视觉映象”。换言之,这里的“图景”是通过视觉感知、人脑认识的反映。
在重建“地理学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定义时,其内核采用了地理事物的“联系”、“特征”、“机理”“规律”等关键语表述,体现了地理学“地域性、综合性“两大特征的功能属性,也是现代地理学重视过程研究发展趋势的要求。这一定义的表述省略了成图方法及过程,主要是因为成图方式并非“地理图”的本质属性,且在复杂的“地理图”家族中,成图方式多样。此外,由于三维地图、虚拟显示地图等出现,在“地理图”定义中,对图景的“载体”、“几何形状”未作概括限制性表述。在上述“地理图”定义规则下,地理图系统可分为四大子系统。
传统地图:通过测绘按比例缩小绘制而成的地表一定地域的平面图或以这类平面图为底图加载相关地理事象的图景。按内容分类,有普通地图、地形图和专题地图。
地理统计图:运用数学坐标或数学法则绘制的反映地理数据相关关系及数量变化的图景。如坐标曲线图、坐标柱状图、地理统计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地理直观图:具有形象、真实、具体、直接性,且能直观直感的地理图景。地理的示意图、关联图、图片、标本、模型、地球仪、图像视频、实地景观等都属于此类。
电子地图:以光电符号形式为表现手段和平台的地理影像图景。包括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等。
范永杰,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地理特级教师,成都市地理学会理事长,全国中学地理教材审查专家组成员,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地理学科专家组成员,四川省中学地理名师培养导师。著有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中学地理重点地图学习指南》、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高考学与练》等专著,担任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地图册》(必修1)(选修5)副主编。参编中国地图出版社《漫话地图》等地理教材或著作,发表数十篇地理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被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