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长、教育专家:程红兵
各位校长好!昨天讲了课程,今天讲教学。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聊一下“学校的教学领导”。我今天谈学校的教学领导,为什么呢?教学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校长今天喜欢谈大概念,谈文化,谈个性化办学、特色化发展,我们有很多校长喜欢谈非常宏观、空泛、不是很贴合实际的东西,大家非常热衷于谈这些东西。我个人觉得作为校长而言除了要更新理念之外,很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教学,你是否能领导教学,这个很关键。
我们今天都在谈课程改革,课程是什么东西?我个人觉得课程是个立体的东西,它包括教学、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各种各样教学资源等等。教学是个过程,相对于课程而言教学是线状的,从开始的备课、上课,到作业练习、反馈辅导、测试评价等等,所以说它是个线状的过程。相对于教学而言,课堂是个点状的东西,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经常讲聚焦课堂,“焦”就是焦点,因为重要,所以要聚焦。
我们进行课程改革,但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课堂这个重要的点,我们不能忽略了我们整个教学过程,这个科学化的、充满人情味的、着眼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今天下午我想用三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聊这个话题。
第一部分学校领导的观课评课。我们都在讲课程改革,都在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哪里起步?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指向何处?我们的归宿在哪里?我们的校长也吧,我们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吧,我们的教务主任也吧,你作为一个权威人士,你走进我们老师的课堂,你听完这堂课以后对老师有什么样的评价,对老师这堂课有什么样的感想,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点拨指导?实话实说我们老师很期盼校长来听他的课,给他切合实际的指导。假如你听他的课不能给他切合实际的指导,他是不欢迎你听课的。所以我们学校领导的观课评课能力亟待提高。
我刚才讲的话不太好听,我们现在校长特别喜欢谈大概念,学校文化建设,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喜欢搞一些大而空、空而泛的东西,但我觉得课堂是最重要的。
第二部分谈什么?谈教学过程的管理。所谓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包罗万象的,它的面非常广。学校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我只能是概要性的举例来说明,不可能全部展开,全部展开的话时间关系肯定讲不完。
我为什么要从课堂说起,为什么要从观课评课开始说起?我觉得作为教师而言,你首先在课堂上要站得住,学校也是先要在课堂上站得住,站得住我们才考虑走得稳。我们有些学校连站都站不住,有些老师连站都站不住,就开始飞了,那不是玩命才怪。然后我们要考虑跑得快,完了之后考虑跳得起来,最终我们考虑是否能飞得更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作为学校而言,老师也罢,校长也罢,如果一味的好高骛远,很显然我们的根基没有打扎实的话,我们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你说这个学校教育能做得好吗?我个人觉得这个学校教育是做不好的。
一、学校领导的观课评课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评价课堂?怎么评价课堂?我们回到原点,我们之所以评价课堂原因、目的在哪里,我们走向何处,这个要搞清楚,我们评价课堂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你的所有的评课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进行,你不是给他分档次,你不是给他发奖金,你不是给他贴上一个黑或者红的标签,你是为了促进他发展。如果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想我们的老师容易接受。
(一)专家怎么评价课堂
专家评价课堂,华东师大有一个著名的教授叫叶澜,叶澜说好课有五个“实”。什么叫好课?她说五个“实”就是好课。哪五个“实”?第一,扎实。什么叫扎实?有意义,这堂课要有意义,这堂课上半天没意义的话,就不是好课,这个是它最基本的标准。我们可不可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学生生病,两个礼拜病愈之后回到学校,他最想补的课常常是他认为有意义的课,为什么说是“常常”,因为不排除有的学生过于功利以高考或中考作为标准,不能绝对化。学生最不想补的课,常常是他认为最没有意义的课。我们今天老师的课你说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很少见,但是有些课有些环节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并不少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在听课观课的过程当中,会经常发现这样的例子。随便举一个例子,我去听初中的一堂语文课,这堂语文课上的是《天上的街市》,这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歌。老师怎么上课的呢?一上来用电脑给我们投影出一幅非常漂亮的天上的街市的画面,然后上来就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是哪儿的街市?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天上的街市。这样的问答肯定是废话,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我去听一堂散文教学课,朱自清的《春》,一上来也是用电脑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非常漂亮的春天的画面,然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春天是怎样来的啊?我在下面听课,心想:春天是怎样来的这是天文学问题,这应该是地理老师问的,语文课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哪知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春天是盼望中来的。因为课本上是这么说的。毫无价值,这个环节根本没有意义。
第二,充实。有效率,课要有效率。一堂课解决几个问题,一堂课在真实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判别到底效率多高,它是不是能够尽可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们有些老师的课始终上不完,原因在哪里?有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所以他总觉得课不够上,所以总喜欢抢课上。校长有的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会提出来:对不起,校长,我们的课上不完啊,你能不能给我们增加课时?上不完的课经常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你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所以才要增加课时。
第三,丰实的课。什么叫丰实?有生成性的课。课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话要生成新的东西。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可能预设了不少东西,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当中,要出现新的碰撞,这个新的碰撞能够产生新的东西,这是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实话实说在这方面不太注意,换句话说,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的新的想法压抑下去了。
我2010年8月份从建平中学校长的岗位上调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我为什么要调离建平中学?原因在于我1978年上大学,1982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重点高中任教,到1994年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任教,1994年5月份以后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任教,我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我想我最后10年对基础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重点中学方面是不是太狭窄了,我想更宽泛的了解一下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整体状态,所以我强烈要求到新的岗位上去。
我现在喜欢到小学去听课,喜欢到幼儿园去听课。有一次到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去听课,这个老师带着孩子们讨论什么?讨论6种动物需不需要穿衣服,讨论下来最后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6种动物都不需要穿服装,这时候有个小朋友举手说:“老师,蛇也不需要穿服装。”我听到这里非常开心,这堂课成功了,这堂课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孩子形成了一个新的想法。哪知道我们的幼儿园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对不起,今天不讨论蛇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孩子压下去了,我在评课的时候不客气地说了:“幼儿园,有必要这么课程化吗?幼儿园有必要这么目标集中吗?幼儿园玩儿似的,你怎么能这么随意压抑孩子,如果你一直是这样教学,或许这个孩子从此就养成这个习惯了,老师上课过程当中是不能随便产生新想法的。”这个孩子所有的创造性,所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从此就被压抑住了。这还谈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谈什么个性发展?
第四,平实的课。什么叫平实?常态下的课。我反对那种作秀的课,公开课不是表演,公开课为了把课上的漂亮一点可以,但是不能脱离常态。我们平常怎么上课的,现在我个人觉得研究常态课比研究表演课效率来的高的多,价值来的大的多。原因在哪里?我们平常怎么上的,它对我们平常的课非常有指导意义。
第五,真实的课。什么叫真实?有待充实的课。什么叫有待充实的课?换句话说就是有遗憾的课。全国最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是于漪老师,80多岁高龄的于漪老师说了两句话,她是这样说的:“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撼的课。”于漪老师是全国最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这么著名的老师尚且说出这样的话语,更何况平常普通的课堂呢?我们有点缺点、有点毛病、有点遗憾这说明真实,实话实说我们有些公开课表演到什么程度?连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十全十美的好课就是假课,就像包治百病的良药一定是假药,一定是张悟本之流开出来的药,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好课?华东师大有一个叫崔允漷的教授,他提出来一个观念,让学生的学习增值。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增值,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增加“值”。变革前是A1,变革后是A2,A2减去A1就是增值。增加课堂学习的什么值?第一是动力值,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什么意思?什么叫动力值?所谓的动力值就是孩子上了你的课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对你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了,对你老师的课产生兴趣,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了,我觉得这就是动力值。其他还有方法值、数量值、意义值。
什么叫方法值?孩子学到了一些新的方法。什么叫做数量值?孩子增加了一些知识,孩子增加了一些技能。什么叫意义值?孩子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是受用的,或许是终身受用的。这就是所谓增值。
我们上海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师顾泠沅,他是著名的数学特级老师,上海市的教育功臣。顾泠沅评课很简单,他从以学论教的原则出发,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该听的听了什么?学生该说的说了没有?学生该想的想了没有?学生该做的做了没有?我觉得顾老师这个评课原则非常简单,但很有意义,听是什么?是吸收,课堂学生最需要的是吸收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热闹。说是表达,想是思考,做动手实验。我觉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话是个非常好的方式。四句话非常简单,很朴实,在实践当中却是很管用的东西。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孙绍振教授。孙绍振说:中学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集散地。这句话他表明什么?他是站在教学效率的角度上来评课的,他发现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上课讲废话,什么叫废话?就是孩子们已经知道了的话,孩子们已经知道的道理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讲个不停,所以是废话集散地。他说:中学语文教学严重无效,至少可以说是低效,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我们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如果有语文老师出身都知道我们中学语文老师都比较佩服孙绍振这个人,因为我们在备课过程当中经常要看看他是怎么样来分析、赏析名家名篇的,他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评价教师的,专家评价教师第一个标准叫做“脑中有纲”。什么意思?脑中有课程标准的概念。为什么要有课程标准的概念?也就是对我们这个学科教学有个宏观的立体的整体的把握。我们今天老师备课都是怎么备的?备课常常是就这堂课备这堂课,换句话说明天要上什么课,我们今天晚上来备课,经常是这样的做法。稍微好一点的老师,下一个单元要上什么,我们提前一周来备课。但我们很少有老师从宏观上整体立体把握,我这门学科教学,我们在高一年级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在高二年级应该做什么,我们在初中年级应该做什么,没有宏观立体的把握。
我们老师常说学校是国家事业单位,所谓国家事业单位老师脑海当中经常是这个概念:我是国家事业单位的人,意味着我是吃皇粮的,校长你不能随便把我开除。但是我以为还有另外一个概念,什么概念?我们的老师走进教室,你代表谁?面对学生你代表共和国。为什么这么讲?你代表共和国在执行着国家意志,国家的意志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课程标准上面,课程标准说的就是,共和国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什么学科上他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准要求,换句话说,除了弱智儿童、除了残疾儿童之外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个要求:“胸中有本”。什么叫“胸中有本”?有教材,教材非常熟悉,教材滚瓜烂熟。我就举我们于漪老师为例,于漪老师是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分到中学当历史老师,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改行当语文老师。于老师想,教语文我不是行家,我不是专业出身的,怎么办?她一方面恶补中文系的课程,另一方面上什么课文之前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背下来。你想想作为语文老师上课第一件事情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你说孩子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立刻就被震住了。再比如上海市有一个高中语文教研员叫步根海,他到下面基层学校去上课,上什么课文之前一定要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上课的第一件事情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全班同学目瞪口呆。
很多优秀的教师上课,讲台上放着教案、教材,但基本上不看。优秀教师绝对不是看书教书,优秀的教师往往是看人教书,看着学生教书。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说厨师炒菜,没有那一个厨师不学习别人的菜谱。但是你看到过哪一个大厨会看着菜谱在炒菜?大厨都是看着菜炒菜的,道理就在这里。我觉得这是“胸中有本”的第一个含义。
“胸中有本”的第二个含义是什么?要对教材做比较研究。我建议大家采用这个方式,很简单,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我把国内各个版本的教材统统拿过来让我们老师研究。上海市用上海版的教材,我们把人教版的教材拿过来,把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把江苏版的教材,把山东版的教材统统拿过来,搁在一起让老师们去比较,把所有的教材摆在一起比较,老师就读懂了什么叫做教材,单看一本教材他没感觉的,当把诸多教材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老师可能就豁然开朗,知道什么叫做教材了,而且在教学过程当中他会不自觉的把各家之长拿过来为我所用。比如讲到某一个点的时候,江苏版的教材其实很好,讲到另外一个点的时候可能人教版的教材很好,讲到其他点的时候可能是上海版的教材很好,拿过来为我所用,游刃有余。
现在国内翻译了美国的语文教材,我向老师们推荐美国的语文教材,看一下美国人是怎么编语文教材的。我们最近把老师们派到台湾去,看看台湾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看看台湾的语文教学是怎么进行的。通过广泛的比较老师就读懂了什么叫做教材,他就能居高临下,他就能游刃有余。
第三,“目中有人”。什么叫做“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成长的教学。基于学生的教学,为了学生成长的教学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我们的教学。实话实说,这个话好说,但是实际做的不理想。
有一次我到上海市某重点中学去听课,一个下午我连续听了三节课。完了之后让我评课。评课时我就不客气的说了:三位老师在课堂上分别向孩子们提出了诸多问题,但是三位老师没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哪怕一个问题,不让学生提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你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你怎么去基于学生的教学?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我们问学生你在课堂上是否经常感受到跟老师有眼神的交流,答案是只有9%到11%的孩子有这种感觉,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跟他有眼神的交流,这就有问题了。
第四,“心中有数”,“数”就是差异。每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学生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就很难进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第五,“手中有法”。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怎么评价课堂
这里仅举一个典型例子,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听到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掌声。什么意思?希望课堂上听到来自老师或者同学深刻而精彩的见解,简便而有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让我们孩子有所感悟。学生到了你的课堂听了你半天课,然而一句精彩的话都没听到,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十次、二十次他就会很失望的。这个要求不过分的,我们在座的这么多老师、这么多校长,从外地赶到北京来,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课,没有一句话能打动你,你也会感到很遗憾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孩子有这样一种期盼,有这样一种要求其实非常好理解的。
我听小学的课、听初中的课,发现了什么?小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初中生回答问题正确我们的老师就组织学生鼓掌,这个鼓掌是很有节奏感的。但是这是组织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这个掌声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第二种声音:笑声,我们的孩子希望听到生动而精彩的课,让他产生兴趣。我们的老师应该了解孩子们这样一种期盼的心理,他希望听到笑声,希望听到老师幽默的话语,让这堂课充满生机、充满幽默、充满欢声笑语,这个要求不过分的。
复旦大学有一次组织学生无记名投票,喜欢哪个教授的课,就把票投给这个教授。最后选出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得票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陆谷孙教授,很多人用过他的书,《英汉大辞典》的主编。有人问:“陆老师,您的课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喜欢?”陆老师想了一下说:“我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大笑三次。”
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希望从上午的第一节课开始到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结束,我们的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这可能吗?是不可能的。孩子要走神的,孩子要抛锚的,孩子要休息的,孩子要想心事的。换句话说,优秀教师上课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意识的拿某一个同学开涮,或者拿自己开涮,把全班同学逗笑了,相当于把全班同学的大脑集体放松一下,然后重新回到课堂,大家神清气爽。
我喜欢开车,我也有专职驾驶员。如果连续开车2小时,我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如果是驾驶员连续开车2小时,我一定要提出来:“对不起,我要上洗手间。”也许我没有这个需求,但是驾驶员休息一下,他去上一个洗手间,他去抽一根香烟,他去散一会儿步,他去喝会儿茶,他去洗把脸,他绷紧的神经就放松了,然后重新回到驾驶座,神清气爽。交通事故多半是连续驾车2小时以上发生,除了醉酒的以外。我们曾经做过调查,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回答: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
第三种声音:辩论声。什么叫辩论声?今天社会发展了,今天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我记得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什么,我们就记什么,最后考试就考什么。但今天的孩子不一样,个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他希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他甚至想说一点和你老师不一样的观点、和教材不一样的观点,他甚至想和老师辩论一番。这是他成长的标志,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班级的学生没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倒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有问题没有,我们是不是压抑了孩子。
2008年上海市选了10个校长让我带队到美国加州去考察,我们走了几十个学校,同时我们还到了加州理工学院。2011年底英国泰晤士报一个权威大学排名机构推出今年的全球大学排行榜,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学是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第二是哈佛大学,排名第三是斯坦福大学。我们到加州理工学院,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室,这个心理实验室原本是为美国军方服务的,后来它也用于学校教学了,上课过程中学生头上戴了一个像帽子不是帽子的东西,老师的电脑屏幕上点到谁,就能知道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的思维是空白的,他的思维是困顿的,他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是非常想表达的,他的思维非常流畅的,马上能看出来。经过他们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就是学生在辩论的时候,教学效率最高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孩子们跟老师进行辩论的时候。教学效率最高、学生最活跃的就是师生进行辩论的时候。各位校长想想看,当孩子和老师进行辩论的时候,孩子会把自己大脑的所有细胞全部激活,他要想方设法战胜老师,所以他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所以教学效率最高。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上课过程当中有意识的、故意的卖一个破绽给学生,让学生跟他进行辩论,这一辩论学生就充分激活起来了。
我当校长的时候我仍然上课,从高一上到高三。为什么上课?我2003年担任校长,我们全校97%的人无记名投票选我当校长,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让我当校长,我的老校长冯恩洪让我当校长,最后我当上校长的时候,我们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长找我谈话,说:建平中学是全国著名学校,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管理上,至于课你就别上了。领导的话我姑且听之,频频点头,回到学校我仍然上课,我想上课我还是上课,我为什么上课?我想当校长上课其中有很多好处:
第一,保持自己的职业敏感力。你说作为校长你要管一个学校,你要领导这所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很重要一点你知道教学吗?你了解课程吗?这个职业敏感力来自哪里?来自课堂,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我们知道当校长很烦,要去开不想开的会,要去和不想打交道的人打交道,要和那些不想谈话的人谈话,要和那些不想共进晚餐的人共进晚餐,活得很累的。我排遣自己烦恼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走进课堂,跟孩子们在一起非常开心、非常自由、非常愉快。我们当校长有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一大堆乱七八糟事情摆在你面前,你横也不是竖也不是,把这些烦恼全部丢的一干二净,走进课堂和孩子们尽情开心吧。
(三)我怎么评价课堂
我对课堂评价从三个纬度去考虑,第一是看目标,第二是看过程,第三是看结果。
第一,看目标。
看目标就是老师想干什么,这堂课他想干什么,这堂课的目标指向是什么,而且我们追问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在哪里,老师确定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有根据吗?根据在哪里,我们去追问一下。
根据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基于学生的教学,是来自学生的目标,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用红笔把它标出来,其次再考虑教材,再其次考虑教师。第一位的是学生。目标为什么设立?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立的。我们再追问一下,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我们现在课程改革之后有些老师的课不对了,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这就成问题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了,这就不对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给他下一个判断,对还是不对。我们再追问一下,他这个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讲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请注意不是机械对应,我们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三维目标,第一知识与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整体的系统的来把握的,我后面会提。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一个价值判断,好还是不好。
这是第一个问题,问完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来说说在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当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目标模糊,不知道想干什么。写在教案上他第一、第二、第三清清楚楚,但呈现在课堂上是乱的,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今年我到了上海市最著名的一所中学之一,我去听一个老师的课。这个老师是30来岁的一个女教师,气质非常好,而且她和学生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个老师大概事先跟孩子们说了,有一个专家要听我的课,希望大家配合好。由于她和学生之间关系非常好,所以在课堂上我就发现学生是非常配合老师。我们听的是高二的课,大家知道现在高一的学生上课都不举手了,而这些高二学生上课时不断举手,孩子们不断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老师不断启发,孩子们不断举手,老师不断启发,孩子们不断举手,我发现孩子们急得满头大汗,这个老师也是急得满头大汗,我在下面听课我发现我的脑门也出汗了。下课以后我就不客气的批评这个老师,我说:“对不起,你辜负了这帮孩子对你的这番爱,孩子们多么想帮你,孩子们多么想让你在专家面前很有面子。但是你发现没有,这堂课孩子们为什么始终回答不到要点上,因为他们始终不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学生不能明确你的目标,所以他不能跟你进行有效的配合,所以这堂课基本上等于无效。”
目标模糊导致这堂课没效果,目标模糊怎么办?目标模糊也有办法的:
第一层级,成就的证明。什么叫成就?成就就是可以观察的学生行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所以我们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比如列出什么,给什么下定义,让孩子们学会计算什么,让孩子们演示什么。我们数理化老师经常喜欢用这种方式,清清楚楚,但是我们的文科老师不善于用这种方式,当然跟学科之间有差异也有关系,但我个人觉得有些学科有些环节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外显的行为动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让孩子读完这段文章用个表格形式写出它的框架,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把握文脉;比如读完这段文章给核心概念下个定义,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读懂文章基本思想;比如读完一段文章让孩子仿照什么写出什么来,或者让孩子评述什么,这都是可以的,这就叫成就的证明。
第二层级,行为条件。什么叫行为条件?就是把所需要的条件具体化,我这堂课解决什么问题?在前面第一层级的基础上更加具体一点,借助什么完成什么。数理化老师经常也用这种方式,但我们的文科老师用的比较少。
第三层级,水平要求。这是大多数老师普遍忽略的。很多老师没有水平概念,什么叫做水平要求?就是时间概念、数量概念、质量概念。就是用多少时间完成多少事情完成的质量如何,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更加具体化了,更加清晰一点。越具体越有效率;越模糊越没有效率。
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这个要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堂课没讲完,下节课接着讲,下节课没讲完,再下节课继续讲,讲到最后怎么办?讲到最后往往是时间不够,找校长要课。对不起,我们讲不完你要给我增加课时。一般校长也会说一句话:我给你数学增加课时,那么英语、物理怎么办?如果是英语老师找校长要课,校长会说:对不起,我给你英语增加课时其他课程怎么办?所以一节课都不能增加。他从校长这里增加不到课时怎么办?他就去抢自习课,我们很多负责任的老师就喜欢抢自习课。抢自习课是不对的,每周每一天都应该有一堂自习课让孩子们自我消化,谁侵占自习课谁就是违反教学制度。后来老师想方设法跟音乐、美术、体育老师商量,你们的课跟高考没关系给我上吧。
没有水平要求就没有质量,你看这个老师就有。一节外语课,这堂课讲什么?讲单词,老师事先设定了一个水平要求的目标——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有这个数量概念他就会调动一切因素来完成,这堂课就会有效,达不到90%起码达到85%。再比方说,一个历史老师定位一堂课的目标是:上完这堂课之后孩子们不看笔记,应该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五个主要原因,而且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解释,全部完成时间30分钟。有时间概念,学生的时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如果没有水平要求意味着什么,这堂课肯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假如没有时间要求没有水平要求,课肯定是低效的。
我再举一个体育课的例子,现在的老教授、老领导、老专家经常会反应这个情况,说现在的体育课真成问题,怎么成问题?体育课上完以后我的孙子连汗都不出,我的孙女连汗都不出,这是什么?这是表象,这是表面现象。为什么连汗都不出?说到底就是没有水平要求。我去听一堂体育课,这堂课干什么?教学目标似乎很明确,教孩子学投篮。课怎么上?上课先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先活动,然后讲投篮的分解动作,第一、第二、第三分解动作,边江边做示范动作,然后找了几个同学再示范几下。接下来拿了一大筐篮球,让学生拿着篮球投去吧。快到下课再把大家集中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这堂课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孩子投篮,但是请注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多少时间内最后投中了几个栏谁都不知道。没有水平要求,教学目标就是不清晰的。
我们看看这个体育老师就有,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三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这就有时间概念。三分钟内15个兔子跳,它就有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就有水平要求。但是请注意水平要求是有缺点的,不要以为水平要求是没缺点的。我再说一句大话,所有的改革都是有问题的,只是我们今天有点不正常。你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你看看人民教育,你看看我们各个省的教育报刊杂志上介绍了多少办学经验,没有一个提到缺点错误的。但是实话实说,所有的课程改革都是有问题的,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有问题的,只是问题的大和小而已,只是利大和弊大而已。我们衡量一下,利大我就做,弊大我就不做,如此而已。
刚才我们讲了三个层级的目标,上述三种方式都叫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有缺点的,行为目标的缺憾在哪里?行为目标的缺憾强调了行为的结果,但是没有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老师可能注意到外在的行为变化,但可能会忽略了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强化教学效率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它,我们在弥补它的缺憾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应该把内在的过程和外显的行为结合起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学术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这是心理学家说的,但我不完全认同,如果这句话要我说我会怎么说?我说教育的真正目标不但是具体行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不排除行为的变化,我们教育也要追求行为的变化,我们教育更要追求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所以我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很有效的方式。比如我们在考虑刚才上述三种方式的时候,能不能考虑一下这样一些目标,让孩子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欣赏什么、尊重什么、创造什么。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考虑进去,我们既考虑了外在的行为变化,也考虑内在的情感过程,这个是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认为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可能在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当中,那些行之有效的兼顾行为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方式。每一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是有道理的。
第二,看过程。
先看教师的知识储备。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一次一个小学老师教《动物,人类的朋友》。讲着讲着这个老师就顺便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濒临灭绝吗?”孩子们就开始说了,有的说大熊猫,有的说东北虎,有的说北极熊,有的说中华鲟,有的说扬子鳄。他是顺便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就当真来回答了,但是老师自己没搞清楚到底什么动物是濒临灭绝的,老师只好怎么办?只好点头,动作幅度很小,你几乎看不清他是点头还是摇头,不管谁说他都点头,想蒙混过关,想敷衍过去。但是孩子开始争论起来了,小学生很认真的,这一争论就希望老师你给我们判断到底谁对谁错。这个老师灵机一动,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这么灵机一动的。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下课以后到图书馆去查一查,你们上网去查一查。”想蒙混过关,这是我们有些老师惯用的手法。哪知道有个孩子就较真了,把皇帝的新装戳穿了,他站起来说:“大概老师你也不知道吧。刚才只有第一组说大熊猫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的。其他还有西伯利亚虎、亚洲黑熊、非洲犀牛、亚洲猩猩……”他一口气说出了十多个物种。这个老师面部表情非常尴尬,原因在哪?知识储备有问题啊。教师的知识面确实有限,但是上这堂课我就应该充分做好这堂课的相关知识储备,否则你不要提这个问题。
有一个年轻的中学历史老师讲到商鞅,突然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商鞅最后是怎么死的吗?”孩子没有回答,他自己回答:“我告诉你们商鞅最后是被车裂而死的。”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车裂吗?”孩子又没做声,他就自己回答:“所谓车裂就是让车轧死。”无知无畏!如果连车裂都不知道,你可以去翻翻词典,了解清楚再到课堂上讲。我们老师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我再举个例子,我是上海市特级教师评委,上海市评选特级教师都要听一堂课。上海市还有一个规定,凡在外省市已经评上特级教师的人,到了上海要重新走一个程序,要认定一下,认定一下也要听一堂课。
上海市某重点中学,高三把关老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我们去听他的课,他已经在外省市评上特级教师了,他要通过上海市的重新认定,他上的课是杨绛先生写的《老王》,人教版和江苏版把它放在初中当教材,上海把它放在高中当教材。这个老师怎么上?上课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分段,分完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完了就是归纳主题思想,归纳主题思想之后就是分析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谁?老王,为什么?标题就是老王。归纳老王的性格特点,老王怎么样?勤劳、善良、朴实、乐于助人,全部写在黑板上,清清楚楚,板书字写的非常漂亮,整个黑板基本上写满了。课上到这里的时候老师发现,他预设的所有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完成了他怎么办呢?看看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于是灵机一动,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孩子开始七嘴八舌提问题了。有个孩子说到:文章的结尾说“像我这样一个多吃多占的人,面对老王应该感到愧怍”,我不理解。老师一听,估计自己也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于是灵机一动说:“同学们,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讨论讨论。”这是我们老师惯用的手法,当他自己搞不清楚的时候叫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也未尝不可,教学相长嘛。讨论的过程当中有同学举手了,因为我不能给老王以有效的帮助所以感到愧怍。老师一听好像有道理,重复了刚才这个学生的观点,然后把这个就作为标准答案了。这个时候提问题的同学举手了,说:“老师我不同意。”
课上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整个班上的所有同学眼睛闪了一下。我听课不喜欢坐在后面,坐在后面看的是学生的后脑勺,我听课喜欢坐在前面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可以看到所有孩子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告诉你这堂课成功还是失败。可以说前面的教学环节实话实说孩子是没劲的,无精打采的,原因在哪里?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太老套了,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等等。我发现当一个学生说出了和老师的所谓答案不一样的时候,全班所有同学眼睛闪了一下。这个时候老师如果把这个环节处理得好,抓住这个环节处理得当,等于用力一扳,这堂课还能扳过来,还能成功。很可惜老师一看手表离下课的时候已经很近了,提高嗓门,用义正词严、不容分说、浑厚的男中音把这孩子压下去了。
下课以后我就问这孩子,这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进的很在理。我回过头再问这个老师,这个老师讲半天就是讲不清楚,“王顾左右而言他”。我说:“对不起,三年以后你重新再来。”——上海市评选特级教师一般三年一次,教师连这篇文章都没读懂你怎么能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呢?知识储备有问题。
我们再看看课的开头,今天有不少老师学了很多名家做派喜欢绕来绕去,不是开门见山。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位老师上《利息》一课,创设了一个情景导入课文,老师说:“过年了,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老师希望孩子说什么?说压岁钱,结果孩子没有一个说压岁钱,大家说喜欢放鞭炮、走亲戚,喜欢玩个痛快,就是不说压岁钱。学生不说压岁钱怎么办?老师只好自己说了。然后老师又启发:“你们拿了压岁钱会怎么办呢?”老师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存进银行,存进银行就有利息,利息就是今天要讲的课。但是我们的孩子说:交给妈妈,买学习用品,就是不说存进银行。老师没辙了,只好自己说了。你说这个环节有意义吗,毫无价值。
你注意到没有,如果你认真听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开头那个环节常常是无效的,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八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切题,有效率吗?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个青年男老师借班上课,一上来就莫名其妙地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看我长的怎么样?”教师说出这样的话语,你说让孩子们怎么回答你?说你长的帅,其实也帅;说你长得丑,其实也不丑陋。我们绝大多数人老师的长相都是这样的。孩子们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只好自己说了:“我很丑。”这明显是自我贬损。他说这句话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带出下面一句话来,“但我很温柔”。一个男老师怎么说出这么娘娘腔的话,让人听了浑身不是味道。他这句话还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引出下一句话来,下一句说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我温柔的课堂上诗意地栖居”。听完这句话我什么感觉?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类似这样一种课堂开头是在我们课堂教学当中所反对的。
还有一位老师学了名家的课例,借班上课一上来就问:“同学们,你们猜猜我姓什么?”我心想:你姓什么跟这堂课教学没有任何关系,你爱姓什么姓什么。
开头应该怎么做?开头应该创设一个非常好的、和谐的环境。
我举个例子,一个大学教授怎么上课,第一次接触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知道老师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很难上的。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些学生,学生第一次看到这个老师,双方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所以第一堂课一般会上得很硬,像我们这个班上刚刚开头我觉得很硬,我们很多校长连笑容都没有。上得很硬,上得很涩,上得很不爽,这个老教授怎么上课?上课的钟声响了,走到讲台中间,老师说: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们说:老师好。按照常规接下来老师应该喊请坐,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讲《数学教育学》,今天我们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的A点。我们大学教授多半是这么上课的。哪知道我们这个老师不是这样的,上课的铃声响了,走到讲台中间,“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接下来按照常规老师应该喊“请坐”,但是这个老师没有喊请坐,而是用眼睛把所有同学全部扫描了一遍。老师说:“错了,错了,你们喊我喊错了。”全班同学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老师说:“我,是你们老师的老师,你们应该喊我什么?”全班同学一起喊到:“师爷好。”一个“师爷好”,老师和学生因为第一次见面那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烟消云散了,一下子就进入那个非常和谐的场当中去了。老师觉得孩子挺可爱的,蜡烛式的一点就亮。孩子觉得这老师挺可爱的,老顽童一个。双方之间就走的非常近了,情感非常近了,这个课就上的很轻松,很有味道。
接下来我们想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教什么。我们过去讲教教材,老师上课干什么,教书的,教什么书,就是教课本、教教材,教材有什么咱就说什么,教材怎么说咱就怎么教,后来就变成教参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老师备课就是备教参,把教参的内容转变成教学的内容,后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市场上有很多教辅读物,这个教辅读物就是根据教参所进行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这样一来我们老师想说什么,学生基本都知道,老师就尴尬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在上海带了一个语文名师基地,我是这个基地的主持人,每一期我带15个学员,每一个学员都要上一堂课,而且我都要评课。有一个老师上《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他设计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叫康桥,为什么不叫剑桥,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就是康桥,为什么标题不叫再别剑桥。课上完之后由我评课,我非常不客气地说了:“我说你这个问题是无效问题,是无价值的问题,是伪问题。”我们这个老师不太服气,他这样跟我说,他说:“程老师,这是教参上这么说的。”他以为这句话就可以把我挡回去,哪知道他说的这句话把我惹急了,我就说了一句非常极端的话,当然我这句话可能也有错误,我说:“对不起,你知道什么叫教参吗?所谓教参就是错误的集大成者。”我这句话是有错的,首先声明是有错的,我用这样一句极端的话语,实际上是想要告诉他对于教参,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我曾经是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我当然知道什么叫教材了,什么叫教材,所谓教材就是这个学科的各方势力互相矛盾、互相斗争最后妥协出来的结果,叫教材,教材有两大特点:第一,规范;第二,平庸。大家都认同的往往也是把棱角全部磨掉的。那么什么叫教参,我也知道这个教参的编写过程,假如我是主编的话,我召集一帮人,来编制所谓的教参,我把编写教参的意义、目的、价值、原则,还有编写体例、方式方法,以及最后交稿的时间,全部说清楚了。若干时间结束以后,我把教参的稿子拿过来,作为主编,我把教参审查一遍,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就交给审查机构了,之后就交付印刷厂了。换句话说在一个具体内容上有可能就是两三个人的智慧,这两三个人的智慧其犯错误的概率是很高的。比如出一张高考试卷,一般来讲是6个专家,4个大学教授,2个中学特级教师,出题时间一个月,出完题目以后,再请这个学科的顶级的,或者非常著名的,该学科很有影响的,很有水平的大学教授,再请一个特级教师,两个人来审查这个题目,审查完了以后修正,修正完了以后请当年的学生,二十几个学生,叫试测生,考一遍,看看出来什么问题,然后再修正,这么多人反复修正,然后高考试卷定稿。高考之后公布出来,大家还是发现高考试卷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怎么能轻易的就相信教参呢?怎么能轻易地相信教材呢?教材也是会犯错误的,据《法制晚报》报道,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日前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中《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其实是属于另一位湖南督军何海清。何海清的孙女何全美表示,自己看到后也一眼认出了教科书中标注着张作霖名字的照片其实是自己的祖父何海清。(见文汇读书周报2013-2-1(3) )
现在我们有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解放学生,为什么解放学生,因为发现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把教参的东西搬到课堂上,而且搬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于是干脆规定:老师别讲了,你们老师讲的这点东西学生都知道,干脆让学生自己来讲。所以才出现改革的举措。
我们今天不讲教教材,换一个概念,叫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人,用教材教学生。什么叫做用教材教人,不是教材有什么咱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教什么;是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的。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的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的。这句话非常抽象,很难懂,我借用李海林老师话来概括,把它展开来大家就知道了。
第一,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学生已经懂的作为教师你只需要检查就可以了,我们在这一个环节上发现很多老师有毛病,什么毛病,孩子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他还在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讲个不停,学生已经懂的,你只需要检查就可以了。
第二,什么是学生不懂的,但是请注意他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东西的,学生的大脑不是一片空白,如果是一片空白你只要填充就可以了,学生不懂,但是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内容的,你就让他看教材好了,看完以后让他去概括,让他去提炼,概括不到位你帮他,提炼不到位你帮他。
第三,什么是学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他需要合作学习才可以搞懂的,那你就组织讨论和交流好了,实话实说,我们现在有些公开课的合作学习,纯属作秀,这个讨论纯属多余的,它不是真讨论,上课不到10分钟,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前后两排4个同学讨论讨论。”讨论不到1分钟就解决了。这讨论有价值吗?纯属无效讨论,另外所谓的小组讨论,小组的成员构成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前后两排4个同学就可以讨论讨论的,小组的成员之间要差异最大化才有价值,才有团队的价值。我举一个例子说,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选拔了3个副校长,我是教语文的,我提拔了3个副校长,一个是教数学的,一个是教物理的,一个是教生物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跟我不一样,我们这个团队组合起来才能效益最大化。如果跟我思维方式相同的,我想到了,他也想到了,我没有想到他也没有想到,你说我要他做副手干什么?小组的成员差异最大化,这样组成的团队所进行的讨论才有价值。
第四,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学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通过讨论还不懂,这个时候老师该讲了,这个时候老师再不讲的话,你的良心何在,你说学习某某学校的经验,把课程还给学生。那我就追问一句:“你拿了国家的工资,按照我们老话讲,你拿了国家的俸禄,你居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你的良心何在?”该老师讲的时候,你就要讲。杜郎口中学把学生调动起来了,刚刚开始就是全部让学生讲,后来发现不对,老师还是需要讲一段时间的。该你讲的时候你必须讲好,老师讲解有三重境界,我后面会提到。
第五,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你别以为老师一讲就懂了,老师讲了也不懂,他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搞懂的,你就进行活动设计好了,你就让孩子们实践实践、活动活动才能搞懂。
我举个例子,曾经做了一个很极端的事情,我带了600多师生,利用暑假从上海出发,包一辆列车,第一站到西安,看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孩子们立刻就能感受到厚重的汉唐文化。第二站到哪里,到敦煌,到嘉峪关、到玉门关、到阳关,第三站到哪里,到吐鲁番,到火焰山,第四站到哪里,到天山、天池,到乌鲁木齐,这个动作估计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我是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肯定会讲到唐诗宋词,讲到唐诗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提到边塞诗,讲到边塞诗的时候,城市的孩子根本没有感觉。孩子们到了阳关,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孩子到了玉门关,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春风不度玉门关”。面对着茫茫戈壁,他一下就读懂了诗句的含义,所以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特定的方式是相伴而行的。
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体育老师教孩子学游泳,你在教室里讲游泳的理论、讲浮水的知识、讲滑水的动作,但你就是不让孩子下水,你说孩子会游泳吗,孩子永远学不会,你只有把孩子丢到水里去,孩子才能学会游泳,他需要实践才能掌握。
什么叫做把课堂还给学生,什么时候该还,什么时候不该还,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还,它是有讲究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太容易了,什么时候该还呢,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安排的。
老师的语言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想的清楚,说的明白,实话实说,如果连这一步都达不到的话,是不适合于当老师。我现在主要工作干什么,就是培训老师,后来我发现老师不是都能培训得出来的,原因在哪里呢?有些老师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你怎么能够培训得出来。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一你得想的清楚,第二你得说的明白。这是当老师的最基本要求,让学生听的懂而且能说得出来。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我们招聘教师,现在复旦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同济大学的一些学生,都会跑到建平中学来应聘,包括硕士、包括博士,如果是招聘数学老师,就请数学特级教师给他出几道题目,做2小时,如果题目都做不出来,说明他是想不清楚,那就是不适合当老师的;如果做出来了,请他走到班上去,对着学生讲清楚,如果你讲不清楚,对不起,我也不要你。比如说陈景润,陈景润大学毕业以后,他分到北京最好的高中,北京四中,这是北京最好的高中,也是全国最好的高中,陈景润是解题高手,什么题目到他手上很快就做出来了,说明他想得清楚,但是面对北京四中这么好的学生,他讲完了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听得懂,换句话说他就是说不清楚,他是不适合于当中学老师,后来他就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去了,不妨碍他成为数学家。
第二境界,老师的话语,声情并茂、传神动听,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今天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到最后我们老师不会说话了,我们老师的话语不能够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们老师的话语不能够让孩子激动,这就有问题了。这第二境界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
第三境界,老师讲的话很少,寥寥数语,但是包含了无穷的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老师三言两语却打开了孩子们一扇扇思维的窗户、想象的窗户,让孩子们尽情地思考、充分去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最高境界。
我们很多老师找不到自己新的生长点,今天这里有很些云南的校长,云南我是去过的,也到了几个学校,比如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故乡,一个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听完我的评课之后,他说:“程校长你能不能听听我的课,我过去也是云南省教学大奖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这几年下来以后,我都不知道我的课到底要从哪里发展了,我到底如何提升,没有思路了。”这个副校长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他提出来请我听听他的课,帮他诊断诊断,帮他去找一找新的生长点,找找今后努力的方向。其实我们老师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空间。
下面说说要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老师怎么做,老师做的怎么样。关于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现在都在谈什么启发式,所谓的启发式,我们有很多老师就把它理解成为问答式,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老师不断的提问题,学生不断的回答,这就是启发式。姑且承认这个启发式,我们还是发现这里头有毛病。问题之一,叫做机械问答。我曾经听了一堂课也很极端,这一堂课听下来,老师的问题一共117个,一堂课有117个问题,绝大部分是无效问题,一个问题抛出来,他要让孩子们思而得知,如果孩子们不加思索异口同声都能回答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我们老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适度超越当下学生的水平,适度超越。
问题之二是什么,单一模式。单一模式就是老师提问题让孩子一起来回答,众声回答,这个众声回答就会带来什么问题,滥用充数,大合唱就导致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把学生的问题全部遮蔽掉了,你都不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所以我建议各位校长,你们如果听课,千万不要坐在后面,如果有可能你就坐在前面,你去看孩子的嘴巴就知道了,我刚才说第一个看孩子的眼神,第二个看什么,看孩子的嘴形,孩子有些嘴巴虽然张着,但是声音很轻,他说错了老师都没有听到,有些孩子虽然嘴巴张了,但是没有吐出词来。这就把问题全部给遮掉了。还可以是什么,还可以是独唱,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独唱,独唱可以把问题暴露出来。
问题之三就是“即问即答”,什么叫做“即问即答”?老师这边提出问题,立刻就叫学生回答,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学生可以回答,但是请注意,如果学生立刻就能回答,说明什么,说明你的问题没有价值,说明你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所以是没有价值,他已经会了。第二种可能,学生回答不了,回答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你不给他思考的时间,你说他怎么能回答,所以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够让孩子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所以我们在座的校长我建议大家,如果发现这个情况,还是希望我们的老师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空间,不要盲目的追求热闹。
关注思维方式。什么叫思维方式,我去听物理课,一般来讲,很多数理化老师都是这么上课的,先讲定义,先讲定理,先讲公式,之后,老师带着学生解例题,解完例题以后再去做作业。公式定理是什么?公式定义定理就是一般规律,具体题目是什么?是个别现象。由一般到个别,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演绎法有没有问题?当然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永远是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就会带来一个新的毛病——高分低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个所谓的公式,然后才能去解决一个与此相关具体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生永远不会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它。芬兰有一个数学教育家,他说:什么叫数学教育?他说在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生活现象之间,有一条鸿沟,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鸿沟填平。把生活现象和公式定理之间的鸿沟填平,这就是数学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始终采用演绎方式的话,这个鸿沟不但没有填平,而且在不断的扩大。
我听过另一个数学老师采取归纳法进行教学,他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出发,然后让学生去归纳出一般的定义,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解,然后再对照书本的定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然后再给学生许多练习题,让孩子自己去判别,由一般再回到个别,我觉得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提倡。让孩子面对生活,让孩子面对现象,而不是直接面对公式。
关注课堂的开放度,比如数学老师问一句,还可以怎么计算,用方程怎么计算,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小学数学,99×2换一种方式可不可以?完全可以,100×2-2就等于99×2。过去我们是不太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天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我们说“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学生看来看去就看教科书;今天我们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我们看一个英语老师上课,老师正在板书,一个学生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老师听到以后,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英语课是不需要伴奏的。敲击声就悄然隐去,孩子们也笑了,这个捣蛋的孩子做了一个鬼脸,做了一个鬼脸这个动作恰好被老师捕捉到了,老师马上边模仿边说了一句话:Make a face,这就是做鬼脸。孩子们无意之间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一个词汇,换句话说,这个老师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
关注旁例和反例,有一个理论叫做变异理论,什么叫做变异理论,你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属性,你就要通过对包含该关键属性的变异形式的理解,达到对该属性的理解,就是还要了解它不一样的地方,变化的地方,相反的东西,要关注旁例或者是反例,把这个变异形式加以对比,你就达到了对于关键属性的辨析。我们有一些老教师这方面做的很好,我们有一些年轻教师这方面做的不好。老师讲了一道例题,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配套的跟这个题目完全相似的题目,孩子们也会做了,这样就认为孩子懂了,真懂了吗?你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懂了;你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会了。换句话说你没有让他了解旁例,你没有让他了解反例,只有了解旁例或者了解反例,在这种情况下,他才真正搞懂了。所以我们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你观察老师他是不是只涉及了一个方面的正相关的例子,而没有让孩子们读懂什么叫做旁例,什么叫做反例,他就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这堂课就是无效的课堂,没有效率的课堂。变异理论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同时具备差异性,既要有相同的,还要有相反的,还要有差异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课上的好,为什么学生学习效率高,原因就在这里,他给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东西,他是多方面,他是立体的,是全面的东西给学生。
第三,看效果。
老师教的怎么样,我们得看看学生学的怎么样。从认知的角度讲,前面我们提到了崔教授讲的所谓增值,意义值、方法值、数量值,就是说原来不知道什么,今天知道了什么,原来不会什么,我听了你这堂课以后会了什么。从情感的角度讲,原来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了,这就是这堂课的成效,我们看效果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我们有的老师课堂,出现3个同学睡觉了,他没看见一样,10个同学睡觉了,他跟不知道一样,这肯定是有问题的。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听课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位置,你可以看到孩子的眼睛,情绪状态什么样,他有兴趣还是没兴趣,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你要关注他的交往状态,什么叫做课堂,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我前面讲了,就是老师和学生当下的对话,这就是交往,这个对话的质量如何,产生了什么新的东西,这就是交往状态,对话的质量就是交往状态如何。
课堂教学的效度我们可以从眼面前这堂课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评价。第一,教学目标达成度怎么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为什么老要补课,补课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他要补课。第二,学生参与度怎么样,学生的情绪是否非常积极、非常投入。第三,学生学习是幸福度如何,学生上你这堂课是否非常高兴,非常开心,愉悦、快乐、健康,这堂课就是好课。
我们评价这堂课还可以从长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它,长期效果来讲,用“三化”来说,这“三化”是我杜撰的,没有必要去当真,我所表达的意思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应该整体关照,我想表达的是三维目标要系统的关照、系统的看,而不要简单的机械化对应,我前面说的专家的看法,脑中有纲有课程标准就是系统的看。但是就某一堂课而言,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借一斑窥全豹,管中窥豹,也可以推知整体情况,比如数理化老师起码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我们就追问一句什么叫做科学,科学有两大特点,第一可证实,第二可证伪,所谓的科学态度,起码有实事求是和批判精神,这两种意思都必须存在,但是你这堂课听下来以后,你发现什么,这个老师在这一堂课当中,都没有让学生哪怕提出一个问题,哪怕让孩子质疑一次。都不让学生质疑一次,你怎么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你怎么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借一斑窥全豹。这堂课连学生提问的机会都没有,学生怎么学会提问,学问学问学会提问,所以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我再举一堂物理课为例,这堂物理课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没有任何错误,这一堂课上完以后学生没犯一个错误;学生没有任何不解,全部理解了,整堂课老师讲的全懂了;学生没有任何不会,全会了;学生没有任何问题,全掌握了。评课的时候我就说,这堂课学生没有任何失误、没有任何不解、没有任何不会、没有任何问题,不是这堂课效率最高,而恰恰是这堂课最大的问题。我说如果不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可以判断这堂课教学目标定位有问题,老师教的孩子都是会的,所以目标过易。看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不是目标的问题,而是这个老师课堂上的原因。什么原因,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又不断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解释再解释,所有解释都包含了答案,所以孩子们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就会了,所以孩子就没有犯任何错误。我们的老师给了诸多解释,好比是给了很多拐杖,好比是给了很多支架,但我们的老师唯独没有给学生方法,我们老师始终是牵着孩子鼻子走的。试问今后没有拐杖,学生还会走吗?你始终不断的解释不断的解释,再傻的孩子也会了。你就是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你就是不给孩子如何思考的方法,那就有问题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激情和智慧综合生存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进行精心设计,包括知识,包括生命成长,包括激情和智慧。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管理
(一)教学方案的设计
以国家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为例,必修课为例,这是最基础的,基础性课程;是最主要的,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有的校长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问题也是最多的,我不知道各位校长你们听过几次课,一个学期能听几堂课,如果你听课,认真听下来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老师课堂上问题最多的就是必修课,因为它任务最重,因为它课时最多,犯错误的概率也最大。而且当下可能会最容易被校长忽略,原因在哪里,今天我们讲特色化办学,讲个性化办学,讲学校文化,好像跟它没有关系,和特色没关,和亮点没关,基础课大家都上的。
教学过程有四种取向。第一种叫得过且过,这是混日子的,明显不对,后面三种取向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忠实的取向、调适的取向、创生的取向,这三种情况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待。得过且过是明显错的,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会有这样的人,橡皮毛病,没感觉,工作效率低下,充满职业倦怠,对未来没有想法,迷茫的很,有工作压力,有生活压力,但是不知道如何疏泄,学校的任何激励措施好像都没感应、没感觉,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人,不能蔓延开来,如果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就成问题了。
正确的取向是什么,第一,面对课程标准必须忠实。我前面说到了,我们老师站在教室里代表谁?代表共和国。你在执行什么?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在哪里?在课程标准上面。所以课程标准就是共和国认为这个年龄段学生在这个学科上的学习要达到的最低水准要求,换句话说,除了弱智儿童,除了残疾儿童,一般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准要求,你只能忠实它,你只能高于它,你不能低于它。
第二,在教学和教材的使用上,应该采取调适的取向。什么叫调适,调整适合于我们本校的情况,这个大家很好理解,任何教材都有先天不足,什么先天不足?就是不可能普遍满足于所有类型学校的需求。比如我们在这里有大连的,大连最好的高中如果满意了,可能最差的高中就觉得太难了;如果最差的高中满意了,那可能最好的高中就不满意,因为太容易了。法国有一个说法,法国的老师说我们是不用教科书的,用教科书的老师都是很懒的教师,他们都是自己编讲义的。因为每一个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怎么能用统一的教科书呢?中国的奇怪之处就在这里,统一的教科书,不但中小学有统一的教科书,大学都有统一教科书,更加莫名其妙了。
第三,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要采取创生取向,创造生成。而不要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我经常讲模式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很喜欢教学模式,它在帮助我们建立教学规范的同时,同时在压抑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束缚着老师和束缚着孩子。教学模式有两个作用,第一它可以帮你建立规范,我的观点:在没有规范的时候你可以用教学模式的建构,帮助我们的老师建立基本的教学规范;但是当老师已经掌握了教学规范的时候,你必须超越规范,问题发生转变了。
我们学校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这很好理解。你根据本校的情况,设计什么?第一,内容的确定。到底教什么,关键在哪里?在度的把握上,最难的地方就是度,如高中的省重点,上海叫市重点、北京叫市重点,省重点然后下面还有区重点,区重点下面还有县重点,还有普通高中,这之间能一样吗,如果一样,肯定错了,教材有这个知识,但是学多长,学多宽,学多深,长度宽度深度都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问题。第二,组织的模式。学生如何组织,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就是我们建平中学搞的分层次教学,还是异层杂糅,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叫统一均编。两种方式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关键看你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建平中学发现分层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我们采取分层次教学。
教学方式到底是传授式好,还是训练式好,还是研究式好,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方案设计必须把握的内容,我们在座的或许当了10年的老师、20年的老师、30年的老师,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我们有共同的经历,现在我们请大家用一句话来表述一下什么叫做学习,什么叫做教学,你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什么叫学习,认知主义告诉我们,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得,培根就是讲求知;那么教学是干什么,知识的传递,老师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二传手,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二贩子,我把知识传递给你,我的教学结束了。后来我们发现不对了,我们不但要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力,所以第二种主义出来叫行为主义,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刺激反应,不断的刺激反应,就是反应的强化,那么教学就是操练,我们数理化老师最喜欢操练,我们语文老师也学会操练,我们英语老师也跟着操练,操练操练再操练,后来发现不对。第三种主义出来了,叫建构主义,学习是什么,知识的建构,教学干什么,教学就是创建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来建构,这三种主义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拿一种主义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肯定错,我们中小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最喜欢两种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我们的大学教授最喜欢跟我们中学老师讲建构主义,但实际上我们大学文科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基本上是第一种主义,认知主义。用一种主义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肯定错了,你说教学都是传递知识,错了;你说教学都是操练肯定也错了;你说教学都是创建环境帮助孩子建构,同样也错了,你根本连教学任务都完不成。正确的说法是什么,教学有时候是知识的传递,教学有时候是操练,教学有时候是创建环境帮助孩子建构。问题关键在哪里,就在于什么时候是传递知识,什么时候是操练,什么时候是创建环境建构。我们的教学方案当中应该把这些问题解决。
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教师培训干什么,就是把这些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表现出来是一张学校课程表,请注意,这个课程表不是简单的什么老师到什么班级上什么课,它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学什么,学的课程内容是什么;第二,学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个学校,我们班级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深度、广度、长度到底怎么样;第三,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怎么样的空间,我们现在发现物理老师不愿意上物理实验课,现在物理老师就在教室里上物理课,你说有问题吗?肯定有问题的,化学老师不愿意去搞瓶瓶罐罐的实验,就在教室里上化学课,你说能把化学课上好吗?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空间相配的,我们用什么方式学习,是传授式,是训练式,还是研究式,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这要考虑;第五个问题,学生怎么样组合,组织教学的策略;第六个问题,如何评教、如何评学,课程评价到底怎么评。
我们每一个学期开学之前都有教师培训,教学培训干什么,就是把这些问题解决,教学方案设计绝对不是一个校长的事情,也绝对不是一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事情,也绝对不是一个教务主任的事情,而是全校老师共同的事情,问题是校长要组织大家把这个事情完成,教师培训一定要告别单纯的听报告的方式,听报告不解决问题的。听报告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说到底就要解决你干的工作的问题,老师是在行为当中发生改变的,你不要以为老师听报告改变。如果老师永远不改,永远不变,永远不动,老师永远提高不了。
如何评教,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学生的因素摆进去,我们当然应该听校长的、听教务主任的,应该听教研组长的,应该听教研员的,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听学生的,我就问一句,在座的校长,你们一个学期能开几次学生座谈会,我不知道在座的校长一个学期了解教学情况的座谈会开过一次没有,我建议你只要开一次就可以了,你开一次意味着什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就要开三次,你重视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肯定要重视,那么教务主任就要开五次。那么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能够了解到了,学生对课堂的认识,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学生对教学当中的问题全部给你暴露出来,你都不去开座谈会你怎么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你怎么知道学生的要求在哪里,你怎么知道学生的企盼在哪里,所以教学管理,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管理
我们学校教育的管理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管理资源的有限性,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就这么点东西,但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却是无限的,这就矛盾了。我在各地做报告的时候,有些学校的老师、校长就说,你是上海市,你是建平中学,我们这个学校老师不行,什么也不行,钱也没钱,人也没人。我说任何学校都是这样的,都是资源的有限,提高效益的无限要求,这个矛盾有办法解决,这是我们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工作是长周期、迟效益,我们做一点改革,我们做一点改变,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比如说我们建平中学改革,不是当时马上就产生特级教师的,那是过了好几年慢慢成长的,到了2009年水到渠成,我们2009年之前是1个,每次评选有1个老师评上特级教师,到了2009年井喷了,4个人同时评上特级教师,他是一个慢周期,不是说立竿见影,马上产生变化的。
管理是干什么,就是对于现有的人,现有的资源,进行整体的运筹,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我就这几个人,但怎么排兵布阵是我校长的事情,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校长应该做的事情。人尽其才,关键在搭配。要达到1+1大于2的效应,提升学校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你就这几个人,你就这几条枪,你就这点钱,你就这么点环境,你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但是你组合权有的,组合的权利在你校长手上。
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第一个要有详细的计划,课程实施的计划在哪里,我们开学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构这个计划,而且落到非常具体的环节。我们建平中学实行的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到什么程度,每一个月干什么,每一个礼拜干什么,每一件重大的事情在什么时间做,谁来做,按照什么标准做,谁来评估,都有非常清晰的标准,这个标准出来之后,开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两个听证会,一个就是教代会代表的听证会,就是老师要认可,听证会老师觉得你这个计划有问题,有什么不合实际,有什么需要改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他会提出意见。第二个听证会就是学生代表听证会,学生说我还需要什么东西,我不希望什么东西,他也会提。这样这个计划非常符合老师学生的诉求,把这个东西定好了之后,目标分解到各个处室,我们有一张非常大的表格,大家一目了然,这个事谁来做,什么时间完成,然后老师们各司其责。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何好的计划都有毛病,任何预先设计好的计划可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所以这需要沟通,需要改进,需要倾听,校长需要倾听。建平中学有两个举措,第一个听老师的,我们有一个教育沙龙,听老师的,每个月的最后一个礼拜的礼拜四的晚上,我们事先发布话题,老师感兴趣的自愿留下来,我们最多一次六十几人,最少的一次十几个人,围绕一个话题大家谈建设性的意见,老师有个特点,天生爱说话,你让他说好了,老师爱说话你就听他,你把有道理的意见吸收进来,然后放到工作计划当中去,当他的想法变成行政命令的时候,你会发现老师非常认同。我们也听学生的,一个礼拜听一次,我们一个礼拜有一个班级学生轮流值周,负责管理学校日常情况,他们把问题暴露出来,星期五上午行政例会,第一个事情,第一个节目就是我们值周班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汇报本周的情况,我们立刻加以改正。最后有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
什么叫做管理,管理就是让人做事,什么叫做管理的科学性,科学性就是让人高效的做事。所以计划一定要具体、一定要细致、一定要明确,所以我们实施ISO9001,不要做那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什么叫做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让人愉快的做事,这也是不容易的,愉快的做事,我前面讲了,为什么要听证会,计划建立之初要听证会,听证他就认同了,计划执行的过程当中,为什么要有教育沙龙,为什么要听取老师的意见,就是要让老师认同,只要认同,他就会愉快的去做事,既要科学又要艺术。
教学过程有五个环节,常规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测试评价,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不科学的现象。
五个环节太多了,我只说“考试”这个环节,我们所有的学校都要测试,我们首先搞清楚测试之前为什么测试,针对什么测试。一定是针对我们的教学进程,针对学生的学情来进行测试的,而不是随便考试,我们一些负责人特别喜欢考试,比如教务主任非常喜欢考试,我们的教研组长非常喜欢考试,我们的年级组长非常喜欢考试,他们总是提要求:校长我们要模拟考试。讲了多了我就烦了,我在教工大会上,当着全校教工的面,我说你们都喜欢考试,我想说一句话,估计你们没有听过的,英国有一个教育谚语这么说,不断的给猪秤体重,是无助于猪增加重量的。你反复给他秤体重,有什么意思,他一共只有这么点重量,你今天模拟明天模拟,他就这点重量。问题的关键就是发现他的问题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我反对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联考,我不知道你们云南和大连的情况是什么样,我们上海有这种情况,喜欢5校联考、10校联考、8校联考,这个我是反对的,你偶尔参加一次倒也罢了,你反复去参加就有问题,5校联考、8校联考、10校联考,他们绝对不会针对你的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命题的,绝对不会针对你的教学情况来命题的,是针对他们学校的情况命题的,谁命题就针对谁的情况来命题的,这是我反对的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盲目的迷信所谓名校的试卷,比如曲靖,曲靖一中是最好的,曲靖一中我去过多次,我们很多学校就会跟好学校攀亲,你这次期中考试,你这次模拟考试试卷,让我们学校也同时用一下吧,我说:对不起,你傻不傻,我说我们学校的试卷一定是针对我们学生的情况来命题的,绝不会针对你们学校的学来命题的,这个试卷我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你,但是请注意,你一定要加以改造。
第二,我们测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要进行知识分解、能力分解,测试的重点是什么,分数的布局怎么样,谁来命题,学校老师喜欢拿来主义,现在试题很多,随便扯一张过来就来考试了,我反对拿来主义,我说一定要我们老师自己命题,最好是一个人命题,为什么一个人命题,学会命题也是我们老师的基本功。如何讨论,先看题再论题,我反对一种轻描淡写的,我认为应该狂轰滥炸式地讨论试题,把问题全部兜出来。如果我在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的试卷,肯定是我命题,我命完题以后,让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狂轰滥炸。下一个老师命题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狂轰滥炸,有时候彻底把试卷颠覆,重新再来,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上好课还要命好题。谁来审题、谁来校对,审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基本原则起码包括几条,这道题有针对性吗,这道题目标清晰吗,这道题题目科学吗,比例协调、答案正确吗,答案是不是唯一的,我们有些答案根本就不是唯一的。题目符合当下要求,符合明天的发展趋势吗,题目有新意,题目是自己创造的吗。我们的一张试卷应该有两个人的名字,第一命题人是谁,第二审题人是谁,责任自负、文责自负、题责自负,一定要建立一个非常标准的科学的规范。
题目的科学性,我们就举一个例子说,一个老师问学生: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孩子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说:错。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不荒诞吗?可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也可以是低头思故乡,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这个出题者就抠着春天,一定要春天的夜晚,有必要吗,这就荒诞了,题目不科学,标准答案不标准了。
测试的进程,我们组织测试必须真实的验证,这大家都非常理解。这里介绍几种考试方法,考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还可以有别的模式。第一种,分项考试,综合评价。比如语文,把他分成说话阅读、背诵、写作,考试时间短,难点分散,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种考砸了再考,考到优秀为止。为什么只能考一次,能不能让孩子选择性的考试,我不满意这个成绩,我继续考,一直考到优秀为止,把最好的一次考试成绩记录在他的档案袋中,这是鼓励孩子成长的很好的方式。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学生追着老师要求考试,你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三,挑选考试,考出水平来。我们考试试卷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可以考出不同的水准来,有选择,就有责任。第四,开卷考试,考出能力来。开卷考试,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学习资源,开卷考试也是一种学习的新尝试、新方式。第五,学生出卷,老师来监考。学生出的试卷大家来考试,我也干过,我教高三的时候,经常这样,一种方式是选择几个同学的试题拼成一个试卷,一种方式是把全班同学的试卷组合成一张试卷,然后老师来监考,孩子出题的过程,就是他重新梳理总结知识的过程。第六,分组考试,研究试卷。可以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做不同的题目,我们有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式考试。第七,合格考试,不排名次。大家都是按照合格标准,只要合格就可以了,不需要排名次,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第八,等级考试,逐步达标。分成等级,一级一级往上排,给孩子一个上升的机会和空间。第九,竞争考试,激发兴趣。考试可以变成竞赛,设优秀奖等等。第十,保密考试,面批试卷。针对个别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个别化考试,考试之后我当面跟他谈,不需要面向大家的,减轻他的压力,效果很好的。所以考试不只是一种方式,考试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测试之后很重要,考完以后是讲评,是全班性讲评,还是个别性面谈,我的观点是要面向每个学生,要针对每一个问题,要为明天负责任。
我有一次听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试卷讲评课,听完以后,我非常恼火,原因在哪,这个老师只讲答案不讲问题,考试干什么,考试就是为了暴露学生问题,针对学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有些老师稍微好一点,但是只讲问题,不讲原因,为什么造成错误学生搞不清楚,这个讲不一定是老师讲,你也可以找学生来讲。有些老师稍微再好一点,虽然讲原因,但是他不讲规律。有些老师再好一点,虽然讲了规律,但是没有讲方法。你往前看,这些都是递进关系,这是好的讲评课的标准,逐层递进,逐层提高的。既要讲答案,还要讲问题;既要讲问题,还要讲原因;既要讲原因,还要讲规律;既要讲规律,还要讲方法;既要讲大家情况,还要讲个别学生犯的错误。
我刚刚说我听了那个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听完以后我一肚子火,我非常不客气的数落一通,他好像不服气,我立刻从我的电脑中调出我的试卷讲评的教案,马上给他看,他一看没声音了,服气了。我的试卷讲评是怎么讲评,第一道题只有3名同学错了,3个同学的错误分别属于两种类型,他们分别叫什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道题18个同学犯错误,18个同学犯错误其实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什么原因,什么规律、什么方法,第二种是什么……我把所有犯错误的同学的名字,全部报出来,结果所有的孩子眼睛瞪老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某某同学平常成绩很好,为什么在这种问题上犯错误,他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他就会认真去听,当事人更加认真。效率很关键。什么叫做应试教育,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总是把它对立起来,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把素质教育做好了,分数也会提高,而且提得很高,我高一、高二从来不做题,我到高三才做题,但一定要把规律和方法、技术让孩子们来发现,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让孩子们自己去获得,孩子们终身难忘,让孩子们明确如何去改进等等。
英国有一个学校叫里丁肯德里克中学,每一个学生入学的时候,要和老师一对一的讨论个体的长期目标,很关键的,一对一的讨论目标,每个学期都有成绩分析日,老师都会和每个学生单独讨论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很重要的,我进入高三以后,所有的学生作文全部是面批,当面跟他谈,谈他的问题,如何解决他的问题,全部是面批。
所以我想改变一点点,最终将一点点改变。我这里讲了这么多,很可能我们在座有些校长会说,你是上海的建平中学。我想说:改变一点可以吧,最终就真的一点点改变了。一定要加强思考、加强研究,一定要把工作做的细致一点,重在评价,你对老师要有评价,你得告诉老师你错在哪里,你要怎么去发展自己,你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重在评价,赢在执行,谢谢大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