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三届年会 - 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品•格教育”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银川市杨凤麟名班主任工作室

杨凤麟  中共党员,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获银川市优秀教师称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也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德育的根本就是要从人出发。只有让人立起来,国家才有竞争力,每个个体的事务方可有建树。可见立德树人的宗旨应该落实在“树人”上,要让人“树”起来,就要致力于培育人的德行。“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自古皆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之大德,更有“德不孤,必有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小胜在智,大胜在地”之德之认识。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回顾历史,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不难发现,小生在智,大胜在德。无大德就无大才。人的发展受品格制约,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最后在品格上决胜。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品格不但重要,而且是决定社会改革成败的关键。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正如布贝尔在他的《品格教育》中所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品格是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品格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品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更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结合培养目标,细化德育培养措施,注重道德实践,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面对当代道德危机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人们普遍忧虑的“道德滑坡”现象,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腐败现象常见。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评价的那样:“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为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了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贫乏空虚;我们有了更多的原子武器,然而我们却越发不能防卫了;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教育,然而我们却越发缺乏批判性的判断力和信念。”

 眼下,这样因对物欲的片面追求而忽视精神建设的负面效应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渗透着,中学生德育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中学生群体由于在情感活泼热情、体力上精力充沛、思想上单纯、情绪上却急躁冲动缺乏意志力、行为上存在一定依赖性和模仿性、认知上具有一定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成为了“道德滑坡”主要的侵蚀对象。近年来,中小学生伤害父母、校园暴力、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青少年吸毒人数所占比例极速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代社会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困境,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亟待改善与加强。

二、缺乏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升学,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一路绿灯,学校德育工作“假、大、空”“形而上学”。尽管不少学校也开展了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但却缺乏实效。

一般来说,道德品质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起点,学生会按照社会的主流思想,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情感升华,比如目睹官兵不顾危险抗洪救灾,学生会在心目中对官兵有所崇拜,对受灾群众深感同情,这就是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和慎独,心中有条“红线”,面对诱惑或者不该做的事情,能用道德的力量去抗衡和抵制,做到自省自律。 道德行为就是实践,用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等,指引自己的行为,不越规矩,不触底线。

首先,道德本身的性质,德育工作的隐性特点,让我们很难有一个刚性的标准和体系去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这首先成为了学校德育很难突破的症结所在,也是很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

第二,德育目标定位难以实现。将总的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四有新人”,并在这个基础上使其中一部分先进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是,在中学德育工作的进程中这一分层次的目标实际上越来越难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学校德育课程衔接不当,重复仍然较多。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号称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我国现行思想政治课从 1998 年开始就已经没有了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哪怕学生进入高校后,德育课程也开始采取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但内容仍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从根本上难以被大学生接受。“毛概”、“思政”课程的逃课现象已成了大学生普遍的就学模式。

第四,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化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在德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索和尝试越来越多,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但在内容上的“灌输式”并没有太大改变。一方面,我们不顾中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将成人社会想当

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给了中学德育;另一方面,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不是变少,而是越来越复杂。如性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全球伦理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讨论的时间空间,结果也只能是采取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观念训诫和思想诱导的教育方式,只强调了道德知识、道德箴言的传授、道德规范的教化、道德信仰的植入和道德理性的形成,却忽视了学生做为个体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离开了学生急切解决的问题,学生不仅没有参与的热情和活动兴趣,反而成为了被动的道德接受者,既没有产生共鸣,也不能获得道德体验,疏忽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力量。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我们急需调整德育工作模式,结合新时期当代中国发展特点和学生身心成长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道德培养目标与方案,用“情景化的教育方式”,即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正如王怀民所说,“我们要坚持用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用最真诚的关怀树立学生的信心、涵养学生的品质。”

三、面临教育发展新机遇

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国是一个重视修德养心的国度,德育是每个时代都高度重视的教育板块,但时代不同,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因此,全面把握和准确认识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八大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国家战略”地位。大会把“立德树人”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充分重视,也凸显了学校德育工作在国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十八大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优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着国家大刀阔斧的教育变革,我们必须抓好机遇,教育强国,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继承优秀历史 发扬唐中精神

唐徕古渠,纳涓涓之溪流,汇千年之灵气,不分昼夜,不辨春秋,惠泽着边塞黎民百姓。银川唐徕回民中学1990年8月建校,依傍于美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兴庆区唐徕渠畔,是一所银川市教育局直属、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普通高中一级示范学校”。建校28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广大干部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和奋勇拼搏下,唐中走出了一条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教育集团一校四区,实行校长负责制和集团化管理。目前,教育集团共有教职工563人,教学班144个,学生近8000人。

28年来,学校一直比较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唐徕灌区多学科综合实践考察、少年军校、信息技术社会实践活动、黄河坛—科技馆考察活动、延安考察活动、自主研究性学习、高校科学营体验活动等。

28年来,共培养了11000多名高三毕业生。其中,全区高考状元7名,银川市高考状元2名,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68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2名,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区前茅。

28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56项,自治区、银川市荣誉近300项,其中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被中宣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被团中央等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被民政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单位,被全国教育学会评为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首批八所示范学校之一,是自治区、银川市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是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自治区级和谐校园等。

28年来,六届领导集体与全体教职工遵循“敬业乐群、博习通达”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执著爱生”的三种精神,将民族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做真人,崇善树德,知趣存高远;求真知,尚行思辨,学业图精深”的育人目标,不断向着“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迈进。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在短短28年间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优异成绩,是学校历来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学习型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敬业、爱生、博学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唐中人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真正的教育,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机遇与任务,探索唐中特色德育发展道路!

第二章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品格教育是一种历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人对道德的不同认识、对道德标准的个性化理解而形成的,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道德推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大力推动品格教育,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不胜枚举,英国推动“价值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从 2002 年 8 月开始,英国首次把公民教育放在中学里实施;新加坡、日本始终很重视学校品格教育的实施。由于新加坡尤其重视法治,立法相对完备,大到安邦治国,小到公民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有详尽的法律规范,新加坡的学者强调品格教育应与法制相结合,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能有效的帮助品格养成。

美国多年来推动的“新品德教育”,涌现了大量著作。例如:关于大卫•艾萨克的著作《建立品格: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导》阐述了青少年需要具备的 24 种品质,并对如何培养这些品质提出建议;凯文•瑞恩与凯伦•波林合著的《在学校建立品格》阐述了品格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就品格教育的方法、行动策略等对学校和父母提出了建议。

美国品格教育联盟(CEP)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中强调要从多方面整合资源来培养青年道德。“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是新品格教育开展的中心,原则如下:(1)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任务;(2)定义的“品格”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使用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主动性强的品格教育方法,开展道德教育;(4)创建一个爱心的学校社区;(5)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个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尊重所有学生,帮助发展他们的性格,并帮助他们成功;(7)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8)学校工作所有人员应凝聚成一个学习和道德共同体,共享、共肩负品德教育的影响,坚持不变的推行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并对学生负责;(9)学生与老师应当一同努力成为品格教育的共同的道德领导者和并所有人都应该主动给予品格教育的支持;(10)学校与家庭和社区成员在品格建设工作中形成合作伙伴;(11)把在学校中担任品格教育工作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品格表现的状态纳入评价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教育一度失去平衡,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遍布全国,教育内外有个共同的错误认识,那就是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新变化:他们向往未来,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缺乏良好的道德习惯;思维活跃,但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的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良好,他们有了金钱意识,有了零花钱就会琢磨怎么花;对于身边的同学,吃穿用度、家长的官位权利会进行攀比;计划生育促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主流,导致学生个人竞争意识变强,集体意识减弱,同时交往意识也变强,朋友、老师生日,通过送礼品来拉近关系等等。现今中学生比照过去中学生思想的变化,并不完全由于家长及老师教育的欠缺,是由于德育没有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接轨而导致的,这是社会的影响,时代的映射。

姚文俊提到,现今德育比较注意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研究德育,但对研究时代特点和塑造一代新人的灵魂投入还不够;虽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独立自主等能力,但对学生个性品德发展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德育内容方面,存在着空泛、狭窄、无序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般化笼统要求得多,具体操作性差,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纳入少,尚未构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体系。

台湾李琪明教授认为,品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在观念上误认为品格教育课就是古板的“八股”,这使得品格教育渐渐流于形式,在“升学第一”的风气中,对于“好学生”的界定也渐渐狭隘,主要以智育成绩为基准,而不是重视其“品德修养”,因此在德育始终没有上升地位的情况下,扭曲了教育的真意。

2014年,我国首个“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实验项目正式以省级重点课题在成都应运而生。经过3年的试点试验,参与学校已达500多所,10万余名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品格教育也从成都出发,已辐射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成都经验”。 品格教育的“成都经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人类共同崇尚的基本的公共价值追求,以及青少年儿童本身的认知规律、品格形成规律梳理出了4级24个品格进行重点培养,力求通过品格培养让孩子的美好习惯成自然。24个品格包括:第一级“专注——有序——友善——诚实——感恩——真诚”;第二级“责任——坚持——主动——守时——忠诚——宽容”;第三级“勤奋——创意——热情——明辨——谨慎——勇敢”;第四级“守信——节俭——尊重——怜悯——勤劳——智慧”。每个品格都要经历6个星期的培养,培养方式遵循了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实操再到巩固的过程。

三、唐中“四品教育”的再度审视

为了引导全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创造辉煌业绩,回报母校,服务社会,唐中曾提出“培养优良品德、锤炼优秀品质、打造知名品牌、提升高雅品位”的四品教育。

培养优良品德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赋予一个人真正而持久的力量,那就是一个人优良的品德。优良的品德有如藏于身体的宝藏,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无形无价的资源,它比金银宝石更具有价值。品德使一个人的魄力得以展现,使一个人的道德影响得以产生,是征服他人的武器,是一个人崇高地位的基础。

锤炼优秀品质

锤炼优秀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磨练顽强斗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坚毅的品格。遇到挫折别轻易放弃。运动会上同学们顽强拼搏的意志,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的神情,课下同学们互帮互助的精神都彰显了唐中学子的优秀品质。

打造知名品牌

独特的教学楼风格设计、藏龙卧虎的各类社团、教学能力突出和蔼可亲老师、领先的高考升学率吸引着更多的学子来到唐中,打造出唐中品牌,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塞上名校,让学生今天我以唐中为荣,明天唐中以我为荣。

提升高雅品味

具有唐中特色的社团文化节、唐中好声音、校园彩绘文化艺术节等等活动一直都深受广大师生们的喜爱。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师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 

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机遇,再度审视“四品”教育。它是宏观的,是整体的,是对学生、学校的总体规划与目标。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具体的实施,更需细致的划分,具体的层次,实施的思路。因此,我校2018年在品格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提出“品·格教育(立德树人 敦品格心)”。

第三章 品·格教育的内涵

一、品格与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中学生品格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品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 Karacter,是指在硬币上刻下的标记,或者印盖的封印等。这里品格教育中的“品格”其实是一种比喻,指人在道德方面的稳定特征。《新牛津英语词典》中,“Character”被解释为 “个人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不同的品格的塑造,如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勇敢、善良、坚毅、尊重、耐挫、善言、保有弹性、活在当下、均衡发展、爱的能力、感恩、敬畏,会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素质教育

关于品格教育,国内研究者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品格教育”、“品德教育”、“品质教育”'、“品性教育”、“人格教育”等,相应地,对品格教育的认识大体上有两种认识,一是多数把品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二是把

品格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素质教育等进行阅释,它们与品格教育一起,在现代社会中密不可分,其目的具有相同的一面,都试图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1、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形成一定道德行为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

品格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这决定了它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公认的美德为主要内容,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理性指导下进行道德实践,并使之内化为受教育的德性品质。

2、品格教育与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价值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价值的教育;二是价值教育是教育者旨在培养受教育者某些为社会阶级认可的价值观的教育。前者主要侧重在价值教育的过程、内容后者主要侧重在教育过程结果。

品格教育与价值教育是有区别的。品格教育主要侧重在受教育者的品格形成,而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某些既定的价值,形成价值观。

3、品格教育与素质教育

有学者把品格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如施铁如“品格教育在注意学生学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品格发展的教育,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他主张以品格—素质教育来把综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对品格教育的理解过于宽泛,不利于把它限定在一个关乎道德和价值的范围内讨论。

三、品·格教育的定义

在品格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我校提出“品·格教育”。其中“品”指的是:品德、品味、品性;“格”指的是:人格、格局、格调。

四、品·格教育的价值理念

品·格教育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 敦品格心。

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建立德行。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敦品,培养朴实无华的品性。出自《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这是在讲修道时要做的几件事。“涣兮若冰之将释”指“当冰雪融化时,它是逐渐消散的,最终消失殆尽”,喻指修道时,要逐渐排除心中的欲望或杂念,最后达到无私无欲的境界(修道要做的第四件事是虚其心)。“敦兮其若朴”中的“敦”指敦厚、质朴;“朴”指树皮,即引伸为没有经过雕饰的树皮,另一种解释是认为是一个假借字“璞”,指未经雕琢的璞玉,这两种意思都可以说得通。“敦兮其若朴”译为敦厚的品性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朴实无华(修道要做的第五件事是培养朴实无华的品性)。“旷兮其若谷”译为心胸要像山谷一样宽广、空旷(修道要做的第六件事是培养豁达的心胸)。 “浑兮其若浊”译为延揽万事万物于怀中犹如混浊的水无所不包(修道要做的第七件事是培养包容性,要像混浊的水一样不拒绝、不计较)。

格心,归正之心。出自《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 疏:“格,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

五、品·格教育的核心概念

品  ·  格

(品德 品性 品位)   (人格 格局 格调)

品德高尚 品性高洁 品位高雅       人格健全 格局开阔 格调隽永

(一)“品”的解读

学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而品格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精神面貌的大问题。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1、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抓手)

《易经》有云:“天生之大德曰生。君子以成德为行。”德是和天地本体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们通常把“德性”理解为人的道德本性,即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

培养人,总体来讲就是两个方面,德与才,“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要想培养出“敦品格心”的学生,先要从“德”入手。

德是才之“核”。德是才的重要内涵,德本身就是才,德是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才干和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一个人成才除了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因素(智商)外,同时还必须具备包括理想、道德、意志、情感、气质、动机等在内的非智能因素(情商)。智商与情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人才成长不可忽视的。

德是才之“帅”。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是德与才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不是并列对等的,其中德居于统帅地位。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潜在的危害性就越大。  

德是成才的精神动力。立德不仅能保证成才的正确方向,而且也为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一个德性高尚的人,他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在成才的道路上,更能够克服困难,朝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可见,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教育要真正达到促进生命成长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2、品性:回归生活的本质(实践)

品性,指(人的)品质性格。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本”的功利性目标导向,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教育者一厢情愿,逼迫孩子“就范”,学生兴趣低下,消极抵抗,一颗心无法感应一颗心,结果学生累,老师累,家长累,教育生产力也很低下。

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感应学生,应当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就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3、品位:一种境界 (落脚点)

品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质量,是一个人的情趣。品位是思维,是涵养,是人生的态度,是对自然、对美、对和谐的亲近和本能的认同,是对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是生活的细节,是教育内化的体现。当教育者将“教书育人”完美结合,有了新灵魂的浇灌与扎根,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时光就不再是琐碎、平庸、烦扰和平面的代名词,从此,它将会有新的内涵和诠释,在一颗心与另一个心之间相互转化和创生,丰盈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引导着我们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二)“格”的解读

1、人格:个性化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包括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林砺儒曾经说过,“教育是人格的成长,学校里教学生学习的是他们人格成长资本,要能生息,要将来能应用到各个方面,应付自如,应付社会,才算是真为他们所有。”教育是改造人精神世界的事业,其宗旨是要解放人,释放人的潜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人真正成为“人”。现代德育肩负着培养独立个性,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成人”的基本使命,它扬弃了传统“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的倾向,致力于成就“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

所谓“成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成事”,指人的外在的成就和社会价值的展示;二是“成己”,指个体充分表达自我人格的独立、健全与丰满。从这个角度来看,德育“成人”之道,其核心正是个性化人格的实现。

现代德育钱学森晚年曾经写下一段话,他认为对自己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中有17人,除了父母伟人之外,其中12人都是他求学期间的教师。其中师大附中就有7位。学校非常重视课程建设,课程丰富多彩,选修课更是开阔视野,学校重视音体美学科教学,一些老师用英文上课,生物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到郊外挖掘铁矿石,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许多到大学才学的知识在中学就学完了。语文老师董鲁安更是对她影响大,钱学森去清华留美预备班去董老师家辞行,董老师特地包饺子送行。饭后,董老师特地拿出厚厚一叠报纸,都是关于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他说,虽然西方比中国先进,但是我们受尽了欺侮,学成后要回国。1955年,他凑个美国历尽艰辛,终于返回祖国,回到北京,就很快到阔别多年的母校看望老师。

由此可以看到,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怀人格的教育,从全人出发,把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领教给学生,也一定是促进孩子内在理性觉醒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智与德有机互动、水乳交融的过程,是全部的眷注人格的教育。

2、格局:

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知乎上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人生就像一盘局,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个一个划分,就像一个一个紧靠的格子。这些细小的格子看似影响不大,其实每走一步,都会为下一步带来间接的蝴蝶效应。当一件一件身边细小的事都填满整个格子时,一个人的格局就会出现。格局,简单来讲就是在摆放这些格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眼光、胸襟、气度和认知能力。

3、格调:

格调,指的是风度、仪态,它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是一种优雅的风尚。对于人来说,格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质,但有格调的人大多注重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在意生活细节的人,他们生活的富有情趣,有体量,并怡然自乐。在这个物质满足,精神匮乏的社会,人们往往容易感到空虚,无所事事,但注重生活品位的人他们总是有事可做。事实上,做一个有格调的人不仅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形象,涵养,更能够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让生活更充实而富有意义。教育最终,就是让学生走向“美育”,拥有高雅的情趣。诗意的教育,以美育人,传递快乐。

六、品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品格教育”的提出,目的不在于标新立异,而是要针对学校道德教育日益弱化的客观现实,根据现代德育主体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客观规律,帮助中学生塑造品格,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导学生处世之道、行事之道、立身之道。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对我们中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加强青少年的良好品格的塑造教育,培养能够认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信念化、行为化为内在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真正将广大青少年培育成为内有信念、外有修养、品格高尚、人格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 品·格教育的实践

一、实践思路:“立人教育”结构体系

“立人教育”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育实践形态。它认为,人不仅仅是传统高等教育中以 “智育”为核心的单向度的人,而是一种肉体与精神的二元结合体,尤其是在精神维度上,体现得更为多元、多维和多面。在 “立人教育”的视野中,人是一种“德、智、体、心、美”五维的存在。德主要是指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智主要是指智力、智商与智慧,体主要指体格与体态,心主要指心灵、心态与心性,美则主要指情感与情趣。对应人的这五个维度,在 “立人教育”的内涵结构体系中,分别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心育与美育这五种教育类型来实现人的培养。

我校“品•格教育”的开展,将采用“立人教育”结构体系:

在内容上,构建“以德育为先导,以智育为基础,以体育为依托,以心育为涵养,以美育为格调”的模式;

在实践上,形成“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多管齐下的模式;

在评价上,建构“着眼过程、服务目标、注重实效”的方式,确保 “立德树人 敦品格心”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